批斗会的形式分三种,一种是针对本村某个人的批斗会,就如上一章讲到的那个关地主的例子,这种一般都是在解放前欺男霸女,坏事做尽的主,得意时不知收敛,不知维护乡亲,那当角色反转的时候,收到的痛苦是加倍的,不光是要挨批斗,即使在正常劳作期间,地主家被分配的活也都是费力不讨好的活,且赚的工分,满分只有七分,向关地主家有四个儿子,在不考虑村里乡亲们对他家的冷眼和排挤外,其实物质上还算过得去的,但是不是所有地主和富农家都有那个多的精壮劳动力,所以在生产队期间,好多被打到的土豪大多过的很不好,能吃上饱饭就谢天谢地了。
我的家乡在宁波柴桥镇东山门,舞岭门脚下。1955年春到1957年夏,我在家乡山门小学完成小学学业。我老家所处的村子很小,十几户人家,一条芦河在屋前过,屋后是南山、东山,山不高,被竹林、松林覆盖,看上去郁郁葱葱。
妇女们在浇地。男人们在和泥。社员们在学习。(更多历史图文资料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打谷场上学骑自行车。手中编织箩筐。(更多历史图文资料请点击右上角关注!)写决心书。决心誓立愚公志,重新安排王屋山。(更多历史图文资料请点击右上角关注!)大寨红花遍地开。为革命种田。高呼口号。
那时一个全新时期,是一段燃情岁月,一方面,因为生产力低下,产量很低,农民生活很苦,另一方面,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更提倡学雷锋做好事,提倡公而忘私精神,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社会风气纯朴健康,积极向上。
兜兜上的口号 兜兜上的口号 我最初见到文字的场景,能比较准确回忆起来的有两个,但我不能确定它们孰先孰后。 那是我几岁时候的事呢?记不清,一切都像走光的胶片朦胧不清。记得的只是事情的轮廓。事情发生在舅舅家。
五十年代时所历经的一切,现虽已时过境迁,但儿时所经历过的各种艰辛总是思之即来又挥之不去难以忘却,但那些伴随了农村数千年、童年时又亲身经历过的近于原始般的艰辛和劳作流程,总是深烙于脑海,如做砻、舂米、牵磨等这些伴随着中国农村数干年的生活习俗,在我们这一辈共和国同龄人日益老去的今天,我总认为很有必要将其逐一作个记忆整理,让我们的下一辈、下下一辈也知道和了解建国初期的父辈祖辈们的那一段艰难困苦的历史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