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辛苦劳作的农民在田里耕作的田园图片吧。随着耕地变得越来越昂贵(或完全消失),人们对耕作和农药使用对环境影响的认识也在增加。科学家和企业家正在开发创新的种植解决方案,其中最流行的是放弃土地而将作物种植在室内。“无土栽培使人们能够在通常无法支持传统农业地方种植粮食。
最近,美国不少媒体报道了加州美国大杏仁问题,虽然一些其他因素造成的问题不能忽视,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州水源匮乏。所以,现在是时候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了,可现实的确非常残酷,当面对这用水危机时,一个事实却摆在人们面前:在美国,80%的用水量都花在了农业上面。
离开了日照、土壤等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自然条件,人们如何才能在集装箱里种菜?在英国布里斯托尔的一家实验室,研究人员给出了他们的答案。这家实验室利用成熟的气培种植技术可以让植物在没有土壤和日照的条件下依然正常生长。
该农场的面积会达到60000平方英尺(约5574平方米),相较位于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AeroFarms农场小一些(AeroFarms农场的面积是69000平方英尺)。实际上FarmedHere在芝加哥还有个90000平方英尺的垂直农场,据说那才是北美最大的室内垂直农场。
(央视财经《正点财经》)据路透社报道,世界上最大的室内垂直农场近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正式投入使用,这座垂直农场占地约7000平方米,虽然没有土壤和日照,但在这里栽培的农作物每年却可以收获15次!在两台农业机器人的巡视检测下,莴苣、香草、和羽衣甘蓝正在安静地茁壮生长。
在光明农发集团的崇明基地内,无人机缓缓起飞,用时3分钟,就可完成人工1小时的巡田任务;在手机上点一点,上海点甜科技研发的智能机器人按照规划路线,自动完成播种、旋耕、起垄等基本农事操作……一个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正在沪郊相继落地,勾画着行业的未来。
据国外媒体报道,硅谷投资人对那些声称可以改变农作物生长、运输以及销售的新技术越来越感兴趣。与互联网公司获得的资金相比,美国涉及食品类创业公司的投资仍然较少。不过据道琼斯风投信息源的数据显示,去年风投投向农业与食品行业的资金规模增长了54%,为4.86亿美元。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 题:以进博为桥 赢美好未来——跨国企业期待共享进博会“中国机遇”新华社记者杜静“推动开放共赢的绝佳案例”“全球创新力量的汇聚之地”“展现共享开放机遇的决心”……七年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带给世界开放与合作的正能量,成为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的生动例证。
新华社上海11月10日电 题:技术赋能发展 拥抱中国机遇——第六届进博会装备制造业展台观察新华社记者新技术推动装备智能化升级,新场景赋能家居生活更加便利,参展企业纷纷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第六届进博会上,装备制造相关展区亮点频现。技术赋能发展,富含人文关怀,彰显开放决心。
“荷兰农业进入4.0时代!”德国《经济周刊》称,去年荷兰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出口再创纪录。在全球粮食危机突出之际,荷兰“植物工厂”已逐渐进入量产及经常性供应阶段。位于阿姆斯特丹城市东南商业园区的GROWx“植物工厂”就是其中一家。《环球时报》记者看到,从外部看这家“植物工厂”与普通公司并没太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