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吃一口,老灵额。”趁母亲金小妹(化名)微微张开嘴巴的间隙,王智(化名)眼疾手快地喂了一勺南瓜。拿碗的左手颇有预见性地向上一抬,避开了金小妹向上挥舞的手臂。“她一不高兴,要把我的碗打掉的,所以要预见性。”成功地保住了碗,王智松了口气。
在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三年级的课堂里,有一位“超龄学生”,老师讲课时,她就安静地拿起一本书阅读;课间,她成为了孩子们的知心大姐姐,一起聊着周围发生的好玩的事……她是一位叫维洛的男孩的妈妈,她和儿子“当同学”已经有3年了。
新华网北京6月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陈知春)1960年,《中国少年报》上出现了一个专栏人物“知心姐姐”。她梳着两根麻花辫,戴着红领巾,耐心解答着少先队员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当年的卢勤就是“知心姐姐”的追星族。11岁时,她立下了人生的第一个志向,要当“知心姐姐”。
中新网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 应妮)“起跑快、加速早”不如“跑得久、跑得远”、“与孩子一起成长”、常说“太好了”口头禅……日前在京举行的“新时代好家风——家族传承与家庭教育论坛”上金句频出,发人深省。
青春期是一个男孩成长中重要的时期,它是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期,也是性发育开始的时期。然而,一些男孩在这个时期会出现梦遗的情况,这不仅会让他们感到尴尬和困惑,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今天带来一个关于青春期男孩和妈妈同床10年的故事,许多人对此大为惊讶和不解。
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一个孩子被大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伟大,进而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并且产生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父母把孩子当“宠物”养,什么都替孩子干,从不让孩子为自己做点什么。其实,家长对孩子的肯定,最能激发孩子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