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欲得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是一间民间俗语,出自清代儿科医家万全所著的《育婴家秘》,书中提出“育婴家秘无多术,要受三分饥与寒”指的是若要小儿健康成长,不可喂食过饱,不可穿得过暖,这是古代医学家预防小儿疾病和小儿调护的经验总结。
这里所说的“三分饥”并不是不让孩子吃饱,而是不要让孩子吃得过饱,每餐七分饱就足够了,因为小儿脾胃功能尚在发育之中,比较稚嫩,不能承受过多的食物,虽然需要水谷精微的营养,却不能多吃,吃多后反而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等疾病。
民间有句俗语:“秋冬进补,来年打虎”,家长们都想着怎么在这个季节给孩子进补,却并没有掌握方法,导致进补效果不好。瑞来春中医主治医生高国鹏为大家支招。 消积食睡好觉 为进补“清障” 之所以进补效果不好,是因为忽略了进补前要先打好基础,进补效果才会好。
刚刚入春,我们因为“捂”了一个冬天,身体里的阳气不够旺盛,体表尤其是皮肤的抗寒能力相对还比较弱,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继续“捂着”,而兴致勃勃的把轻薄的衣服穿上,就很容易损伤到积攒了一个冬天的阳气,而生病。
青岛新闻网3月29日讯(记者 张雪茹)“小儿百病,积食为先”,当四脚吞金兽遭遇积食,不少新晋爸妈们倍感头痛,婴幼儿的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食物的吸收能力更为薄弱,宝爸宝妈们喂食稍有不当就容易导致宝宝积食。大人积食了尚且肠胃不适,更何况是无法开口表达的小婴儿,哭闹烦躁常有发生..
中医讲小儿生来有“两有余,三不足”的说法,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不足,后天不补就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婴儿消化系统还不成熟,消化能力弱,虽然需要营养物质,但吃得过饱,胃肠负担过重,会引起肚子胀、肚子疼、腹泻、积食等多种病症。
本文适合1岁内的婴儿。宝宝小的时候,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冷热,有些家长会摸摸孩子的手心判断,热了就表明孩子热,冷了就表明孩子冷,但其实上火或者体热也会造成手心热的状态;而稍微了解点育儿知识的宝妈们都知道:摸脖后颈!然而只知道这个还不够全面哦!跟着老姐姐的经验来看看吧:1.
小宝宝一哭就喂,哭得多,喂得多?新手爸妈,有没有想过,这是做错了?事实上,哭≠饿,而且,喂得过多,并不利于宝宝健康。中医理论认为: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里说的“三分饥”并不是不让孩子吃饱,而是不要让宝宝吃太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