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岗位缩减、学历“通货膨胀”……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多、人工智能发展愈发取代更多岗位、“第一学历歧视”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就业正面临着多重挑战。面对愈发激烈的就业竞争,高校毕业生如何突出重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虽然教育部门官方并没有给出第一学历的定义,但大家都接受这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指的是你高考后录取的985、211、双非本科院校或高职高专学校,本科毕业找工作时很多HR一看简历不是985、211的就直接pass掉了,更别说专科学历了。
一、复读要考虑的五大因素不是所有的考生都适合复读,也就是说复读是有条件的,家长和考生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理性做出判断。构成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是属于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有的属于考生非智力因素的原因。无论什么原因,要复读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据媒体报道,复读生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2024年复读生规模或可达400万人。而在去年北京市的28.5万名高校毕业生中,硕博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清华大学的数据显示相比于非第一代大学生,更多的第一代大学生曾经多次参加高考,占比达到19.91%,据此推算全国大学生中有17.74%有过复读经历,那么在2019年1031万全国高考考生中,就有180.1万的复读生群体。
“高三打基础,高四985”是在高考生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近年来,高考复读热再度升温,且复读生群体中不乏高分考生。面对这一现象,舆论呈现两极分化,有人认为复读是学生的正当权益,有人认为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有失教育公平。高考复读热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对于个人、国家和社会有何影响?
很多人为政审感到焦虑,其实在政审中不通过的,90%的人是因为档案出现这些问题才会被刷。某个学历的档案丢失未及时补办,导致政审不通过,其中有部分人丢失了高中档案,以为有大学档案就未及时补办,导致政审被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