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是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一种类型,发生于脑部深穿支动脉的缺血性微小梗死,多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上发生。血管壁发生病变后闭塞,缺血梗死后留下不规则微小腔隙,因此被称为腔隙性脑梗死。
提到【腔隙性脑梗死】这个词,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腔隙”一词最早由法国医生提出,用来描述脑组织的病理术语,意为很小的囊腔。【腔隙性脑梗死】的定义是脑部毛细血管发生堵塞,由于大多数患者没有临床表现,一般于脑CT或脑核磁检查时发现,病灶直径 3~15 mm。
本文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3,56(2) : 212-219.本文作者:姜帅 吴波“腔隙(lacune)”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医生Dechambre在1838年用来描述尸检脑组织的一个病理学术语,指的是脑组织液化和吸收后形成的小囊腔。
“医生,医生,快看看我的头颅CT,写着腔隙性脑梗死,我是不是脑梗了,是不是马上要瘫痪了?”当拿到这样的报告时,首先要回忆并检查自己的身体是否出现了特殊的症状和体征,比如:有肢体以及面部的瘫痪,肢体、面部以及舌部有感觉障碍,走路及拿东西不稳,说话不清楚,看东西不清楚等症状,如果有上述症状,需立即到医院就诊。
腔隙性脑梗死到底严重不严重?有些心大的人,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症状,根本就不在乎。有些过度担心自己身体健康的人则会忧心忡忡,认为自己得了脑梗死是个很严重的疾病,认为是不治之症,会有后遗症,自己以后可能要偏瘫。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腔隙性脑梗死”的历史。19世纪30年代末,Dechambre首先使用“腔隙”这个词描述尸检中发现的脑皮质下区域的软化灶。当时对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些脑部软化灶还不清楚。20世纪60年代,Fisher提出了“腔隙性假说”,认为这些“腔隙”是由于高血压导致的小血管慢性病变所致,脑内不同部位的“腔隙”可以出现不同的症状,但这些腔隙对生活的影响比较小,预后较好。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小血管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多数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大多数患者是在体检时无意之间发现的,比如做了一个头部CT,发现颅内有几个点状的缺血灶,但患者平常没有出现任何症状,这种情况我们就称之为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属于陈旧性脑梗死范畴。
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常见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异常,各种栓子阻塞小动脉,血液异常如红细胞增多症有关。
心梗(心肌梗死)、脑梗(脑梗死),人们多有知晓,而且深知其危害。因心脏与大脑乃人之生命中枢,是受不得半点损害的。而“腔梗”似乎指向不明,而且有人被诊为腔梗之后,似乎无多大异常表现,甚至或许以为老年人皆是如此。腔梗即“腔隙性梗死”之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