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的时候,拍花老头这个词一直印在脑子里。40多年前,拐卖儿童还是很猖獗的,要不,这个词不能流传得那么广,在我整个童年里都与这个词打交道,到了四、五年级这个词才渐渐淡化,可能是长大了,抵御危险的能力大了,家长就不再那么强调了。
笔者小时候,家里人也曾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笔者的祖父生活原本是非常节俭的,但是有一天,却突然好像“中了邪”一般,非要花上千元的价格,去购买一名男子手中的一件旧皮夹克,要知道,那可是20多年前的事情,1000多元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
如果没有在北京那个特定的年代生活的经历,或没看过反映那个年代的影视作品,您可能对“拍婆子”有些误解,首先“拍婆子”不是人贩子,老北京人管那叫“拍花子”。而“拍婆子”其实意思就是搭讪年轻的姑娘,这是以北京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中必表现的一种行为。
“造畜之术”最早出现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魇昧之术,不一其道,或投美饵,绐之食之,则人迷罔,相从而去,俗称“打絮巴”,江南称“扯絮”大概的一起就是造畜是装神弄鬼的驭人之术,骗取别人的钱财物,并且还多种多样,专门骗小孩,也就是俗称的“人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