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高翥于南宋隆兴四年(1170年)出生于余姚(今属浙江),初名公弼,后来改名为翥(音同“著”)。他的字是九万,号菊磵(古同“涧”)。高翥少年时期就有奇志,不愿从事科举考试,而是游荡江湖,以诗为乐。他曾经与杨万里、范成大等人结交,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欧阳金雨描写清明的古诗词很多。近日择其中一些读来,感觉到诗词中关于清明的意蕴,大致离不开几个关键词。哀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它算得上是描写清明最脍炙人口的一句。清明雷声滚滚,落雨纷纷,山河依旧在,故人却不复来。
清明是中华文化沃土孕育的传统节日,因“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当天,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礼俗主题。这一天,烟台人不仅焚香扫墓、缅怀先人,还有吃鸡蛋、蒸面燕、荡秋千、插柳等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文/绿窗花影“陌上发花,可缓缓醉矣,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英才早凋的古龙,在去世前一周,他在病床上曾写过这样一句话,递给前来探望的林清玄,字句虽然诗意浪漫,却不得不令人唏嘘。除了痴爱文字,古龙一生还痴爱美酒与美人。他最终因为贪杯,栽倒在美酒之中。四十八岁就英年早逝。
《清明日对酒》【宋】高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这首诗的深意在最后四句: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这是南宋诗人高翥写的《清明》诗。诗的前四句描写了清明祭祖的悲哀场景。大大小小的山头上,祖坟一座挨着一座。祭祖的人们,一队接着一队,给祖先上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