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德国地处中欧,左右均有大国制衡,要称霸欧洲必须战胜西部的法国和东部的俄罗斯,因此俾斯麦制定了先法后俄的百年战略,但俾斯麦离任后,继任者抛弃了他的构想,转而支持塞尔维亚对抗俄国,希望由此得到英国的支持,但是英国秉承的是“大陆均势”政策,在德国崛起以后,英德矛盾激化,再加上普法战争法国人的怨恨以及在俄国与奥匈帝国关于巴尔干问题分歧中德国的立场,导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腹背受敌,可以说欧洲的任何一个国家与德军对抗都是死路一条,一战的4年中,德国东西线疲于奔命,单挑了整个欧洲,这主要“得益于”德国的一众同盟国兄弟的拉跨战斗力和反水行为。
81年的今天,一场千万人规模的惨烈大战在东欧大地爆发,希特勒也就此走上了自己的灭亡之路。希特勒的信心来自自己手下的550万精兵、3300辆坦克和2700架飞机,来自意大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轴心国的支持,来自德国占领控制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大片领土后拥有的丰富资源,更来自德军之前屡战屡胜的闪电战这一新奇战术,让德国在一个月内消灭波兰百万大军、六个星期迫使战前公认的世界第一陆军强国法兰西偷袭,希特勒有理由相信自己既然能去巴黎凯旋门阅兵,自然也能踏上莫斯科红场视察。
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出生于1712年,即位于1740年。尽管按领土来说,他所统治的普鲁士,在其全盛时期也没有超过今天的德国。但当后世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还是冠以腓特烈大王,或腓特烈大帝的美誉。一代军事巨匠拿破仑,据说更是对腓特烈推崇备至。
为了达成一举击溃苏联的目的,德国计划对苏联位于西部的四个军区实施分割围歼,一举消灭苏联位于西部的庞大部队,为此德军动员了德国历史上最庞大兵力,共有181个师,20个旅,4980架作战飞机和4300辆坦克,4万多门火炮和60万辆卡车,总兵力达550余万人。
在分析巴巴罗萨行动的时机选择时,我们需要从德国和苏联双方的角度考虑各种因素。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观点:德国方面:战争进程:发动巴巴罗萨之前,德国在欧洲战场取得了多场胜利,士气高涨。这使得德国领导层相信他们能够迅速击败苏联。资源需求:德国在战争初期面临资源短缺,特别是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