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穷凶极恶、罪大恶极的犯人,犯下了极其残忍、无法饶恕的罪行,均被判处了死刑,被判死刑的犯人在执行死刑前,表现各异,不同的表现展示了不同的心理素质,有的罪犯临死时没有明显的表情变化,有的罪犯立刻吓破了胆,不吃不喝等死,有的罪犯却是嚎啕大哭,对自己所犯的罪行进行惭悔,来世重新做人,而有一种死刑犯的表现却有很大不同,他们不但没有惧色,反而面带微笑,就是到了执刑现场仍然如此,甚至与执法人员侃侃而谈,这是何等的心理素质,那么,这样的犯人是想表达怎样的心理,或者说临死前通过这样的方式要说明什么?
“他啊,我不恨他。”一位老人坐在摇椅上,有人问她年轻时候的事情,她的脸上没有愤怒,没有难过,有的只是无尽的落寞。“我只是在想,如果当初能够晚一点就好了,晚一点就能有美好的生活了。”老人推了一下摇椅,缓慢的站了起来,望向了窗外。
他们前行于漫长的黑夜里,他们是刺破长夜的光。我们于今天的艳阳天里,不能忘记他们不屈的意志与高洁的志向。为了让他们的事迹被更多人纪念,为了让他们的精神被更长久传扬,新闻晨报联合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推出了“念念不忘”清明祭英烈主题策划。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一位美国记者拍下了一张,让人极不舒适的照片,照片上的男子被当时的国民政府,以“通敌叛国”的罪名进行处决,在被国军押往刑场的路上,他以绝望的眼神和狰狞的笑容示人,因此,十分具有冲击力,同时,也为主体人物临刑前的心理活动,增添了几分神秘。
聂耳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