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个话题,关于样板戏,有些朋友并不是很了解,既然谈到了,那么不妨就展开说一说。最有名的八个样板戏分别是《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1987年,著名京剧演员刘长瑜在一次晚会上清唱了京剧《红灯记》选段,曾引起关于“样板戏”与现代京剧孰是孰非的一场争论。应该说,从70年代后期至今,把“样板戏”与现代京剧划等号的现象依然存在。我以为,去年上海京剧院复排京剧《智取威虎山》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更加使“样板戏”与现代京剧之间划上等号。君不见,曾有一位晚报记者写了一篇“样板戏”回潮引起争议的文章,不少报刊曾加以转载。其中,不仅涉及到上海京剧院根据“样板戏”版复排的《智取威虎山》,并称:“从80年代后期开始,‘文革’中喧嚣一时的‘样板戏’在大陆几度沉浮。近来,在一片提倡高雅文艺的热潮中,‘样板戏’又借机露面。”
样板戏“文革”时期的产物,十年时间创排出了许多的优秀剧目,像我们熟知的有《红灯》、《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海港》、《杜鹃山》、《龙江颂》、《磐石湾》、《平原作战》等等。
“样板戏”是五四以来惟一从民族自我出发的戏曲革命成果, 它不仅很好地吸纳了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 而且传承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它为国人改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树立了良好的信心。如《沙家浜》的角色原型就是直接来自于民间文学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女三男”的角色模型。
而“那些剧目”,情况要复杂一些,更何况它们的价值至今尚存,须作具体分析。那些剧目”的生成过程,是特殊历史时期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既有承受了“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并据此而大搞文化专制主义,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濒临毁灭,使大批革命艺术家惨遭迫害的一面,又有批革命家、艺术家为顺应历史的潮流、时代的呼唤而凝注心血才智,以开拓戏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生活之路的一面;
我认为在二百三十多年的京剧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个高峰:第一个是十九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的“同光十三绝”,第二个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五十位大师创造的流派鼎盛期,第三个是我要说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独霸艺坛的革命样板戏时期。
“军民鱼水情”这一概念最早并非由某一具体人物明确提出,而是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实践,特别是毛泽东等领导人对军队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总结。我查遍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军史,都没有查到具体是哪一个人提出来的。
谭解文:样板戏并不是一个艺术问题,它从诞生起,就带着一种原罪。在中国戏曲的历史长河中,“样板戏”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既闪耀着光辉的艺术成就,又伴随着复杂的政治背景,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正如谭解文所言:“样板戏并不是一个艺术问题,它从诞生起,就带着一种原罪”这一观点引发了学者们对“样板戏”的多维度分析和探讨,本文将围绕“样板戏”的艺术价值与政治背景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在当代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
样板戏是“文革”的产物,这一时期创排出了一些优秀的剧目,像我们熟知的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杜鹃山》、《龙江颂》、《磐石湾》、《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等等优秀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