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项羽作为贵族后代,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而刘邦出身低微,仅仅是个小小的亭长。这样两个地位和实力如此悬殊的人,他们较量的结局却是: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刘邦最终打败了不可一世,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
词人李清照对项羽自刎乌江大呼惋惜,为此写下了千古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自刎乌江,抒写了一段气壮山河的故事,至此项羽走上了神坛。除了自刎,项羽当年真的无路可走了吗?如果项羽抛弃随从,个人逃到江东完全没有问题。
乌江之畔,项羽面对四面楚歌的汉军,想起了当初从江东意气风发地起兵,到如今被围的窘境,自知无力回天的他选择了自尽。很多人看到项羽的结局,都会用悲壮来形容。关于项羽的失败,很多人都会归咎于他的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这两点确实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不善用人,注定了项羽势必败于刘邦。
随着京剧《霸王别姬》的落幕,毛主席睫毛微微颤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回去的路上,项羽与虞姬生死别离的一幕一直映在毛主席的脑海中。许久,毛主席说道:“不要学,不要学西楚霸王。你不要学,我不要学,我们大家都不要学!
蜀国灭亡后,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而刘禅却欢乐嬉笑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因此,后世人常常借此任务刘禅昏庸无能,扶不起。可是也有人说刘禅此举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避免了和南唐后主李煜一样的结局。到底哪一个更能解释刘婵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