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清朝影视剧的人大都对“中堂”这个称谓很熟悉,和珅、刘墉、李鸿章等都被叫做“中堂”,可见中堂并不是平庸之辈可以当得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内阁大学士,在清朝时期为正一品官员,所以被称为中堂。
那么,清朝时期的“中堂”、“中丞”究竟是何等官职?为何看起来如此显赫?这两种官职相比较而言,谁的官更大呢?中堂。所谓“堂”,即古代职能衙门的大堂;而“中堂”,顾名思义就是坐在大堂正中间的那一位,也就是这个职能衙门的一把手。这里的“堂”,指的就是清朝的六部衙门。
说起和珅,大2家的印象就是他是个贪官,掌权的时候贪了无数的财产。死后被抄家的时候,财产相当于清朝十年的国库收入。不过我们忽略了一件事,就是他之所以能贪污这么多钱,和他掌握的权力有很大的关系。和珅不仅仅只做了一个官,而且身兼多职。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宰相是朝廷中最大的官,宰相原本指的是掌握政权的大官,后来专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然而历朝历代对宰相的正式官名又有所不同,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宰是主宰之意,相是辅佐之意,诗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就是形象的描述。但是在唐朝,除了中书,门下以外,还有一个移动办事机构“政事堂”,即几人会议小组,几个开国的元勋人物聚集一块开会商议就决定了国家大事,是早期的内阁,政事堂是动态机构,非常实用,像中书省,门下省都是静态部门,唐朝政府里并没有明文规定政事堂这样一个部门,门下省权重时,政事堂就在门下省开会,中书省权重时,政事堂就在中书省,而就算是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郎,或者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已然是宰相级别,但是决定国家大事仍然以开国元勋为主,国事以政事堂的讨论结果为准。
李鸿章(1823年—1901年)本名章铜,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李鸿章生前曾创办淮军、参与平定太平天国、兴办洋务、创建中国近代海军。
从秦始皇建立帝国制度以来,皇帝就陷入一种“孤独的困境”,即一直为皇权与相权、皇权与外戚、皇权与太监甚至皇帝与自己的儿子们之间的博弈而“胆战心惊”。直到清朝,皇帝才完成了最终的解决方案,但也使有清一代,整个中华大地万马齐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