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说在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讲述了主人翁徐福贵悲惨的一生,他原本是个人如其名的富贵少爷,可是他嗜赌如命败光了家业,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在穷困潦倒时患了重病,这时徐福贵为救母亲外出求药,可是却被国民党抓壮丁,几经波折归家,才知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本以为这时会是幸福的开始,其实不然,更加悲惨的命运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孙子相继去世,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是即便如此,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坚强和洒脱。
《活着》的作者余华在自序里写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仅仅为了活着就拼尽了全力,然而我们始终都要珍惜每个呼吸的瞬间,因为既然无法决定生死,那么就好好保存当下活着的权利。
余华这样回答:“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而活着。当我看到福贵在死亡面前由揭斯底里的痛苦与呐喊,变得麻木,继而又变成平静时,我感到悲凉,我感到主人公的绝望,但慢慢地我发觉那是一种承担,是一种无声的忍受与坚持,其中有一颗叫做希望的种子从不曾阴暗过,他始终都是乐
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重温余华经典《活着》,忍不住落泪:人的一生究竟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能坚定生之希望?余华说过,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时间。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余华《活着》中的名句,它展示了“活着”的内涵,也揭示了生活之“苦”。正如这句名言所凝结的书籍主题那样,主人公徐福贵或许是对“活着”最集中的表达——生命是有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