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说起林徽因,人们总是想到她和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她在建筑学领域和诗歌创作中展现的才华。今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也是她入学宾大100周年的纪念。5月18日那天,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为林徽因追授建筑学学位,为建筑师林徽因正名。
登船出发前,林长民告诉女儿此行的目的:“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在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徐志摩去世后,胡适等众多名人写纪念文章,其中有一个人写的最贴心,堪称徐的高山流水之音:他常能走几里路去采几茎花,费许多周折去看一个朋友说两句话;这些,还有许多,都不是我们寻常能够轻易了解的神秘。我说神秘,其实竟许是傻,是痴!事实上他只是比我们认真,虔诚到傻气,到痴!
“在有名的太太里,她长相最好看,为人也最风流。”钱钟书在其作品《猫》中如此写道。 “她的丈夫最驯良,最不碍事”,由此暗讽 “太太客厅”女主人林徽因。作为民国女神之一,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情感纠葛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甚至超过了对其才华的关注。
1920年,24岁的徐志摩远赴英国。他是为了追随所崇拜的思想家罗素而来的,后来进了剑桥大学(就是徐志摩诗文里的康桥)皇家学院,以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课听讲。留学英国的这两年,对徐志摩的一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他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主要是在此间形成的。
而她温润如玉,正值豆蔻年华,两人相差不少年纪,徐志摩对她的爱恋却不断增加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多年以后林徽因同样对自己的孩子说道:“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从林徽因的话语中可以看出来,徐志摩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也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脑海里林徽因是完美的、是犹如仙女一般若即若离的、也是如佳人一般纯洁知性的。可是林徽因也是人,她并不像徐志摩想象中的那样“完美”,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正是二人无法走在一起的政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