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这段历史,研究天安门广场20多年的学者闫树军如数家珍:“天安门广场是世界名城最大的广场,而在明清两朝的时候,是没有广场的。辛亥革命民国成立,1913年1月1日天安门广场向普通民众开放,但是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广场的概念。”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远眺天安门广场】改造前的天安门广场为“T”型布局,这里是明清两朝举办重大庆典和向全国发布政令的地方,它代表着皇帝的尊严。由于北京中轴线从这里穿插而过,因此老百姓根本无法进入这里,使得这里在明清两朝五百多年时间里,充满着神秘色彩。 【明清时期天安门广场平面图】明清
#浦峰捉影##靠浦荐宝#上个月靠浦君去首都图书馆见到了一批故宫老影像,有点心疼百年前的故宫。这哪里是大名鼎鼎的皇宫,简直就是一个大一点的破庙而已。也不知道当时的溥仪住在里面是什么感觉,也不知道当年的达官贵人进去参观的时候是什么感觉。那时候的故宫只能远观而不可近玩焉。
导语:民国元年1912年大清门改名“中华门,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拆除,1976年在其遗址处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空间上,从正阳门楼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这中间千步廊御路的长度,和天安门面前的宽度,成为最大胆的空间处理。由天安门起,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
天安门始建于明朝1417年,1420年建成,它之前叫“承天门”在崇祯17年时李自成攻入北京,承天门毁于战火,清朝顺治8年,1651年的时候在废墟上展开大规模的重建,后改名为“天安门”在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天安门又再次的变形严重,同年毛主席批示,原样不变,尺寸不变,在1970年,秘密的把破旧的天安门拆除,在原基础上进行了重建,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