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高跷始终是一种具有风险的运动,再加上其在表演时通常需要加上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比如跳跃、翻跟斗等等,这也就从客观上限制了它能得以接受和传播的广度,那么长久以来,它是如何在众多民间运动中获得一席之地的呢?
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央广网北京2月25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腊月二十九开始,我们推出了中国之声特别策划“记忆中的年味”,今天是最后一期了。在过去的八天时间里,我们了解了浙江的龙灯、北京的年画、广西的粽子、秦淮的花灯等等,今天我们要体验的是河北的高跷。
踩高跷的方法技巧踩高跷的技巧如下:选择合适的高跷,高跷的长度和材质都需要考虑。初学者一般选择较短的高跷,逐步增加长度;高跷的材质要选择坚固、稳定、舒适。将高跷穿戴好。确保高跷牢固地绑在双脚上,并调整带子的紧度,使其舒适而稳定。双脚应完全位于高跷的平台上。保持平衡。
汇聚山西各界人士 共同找寻故乡情缘搜集各村民俗线索 群策群力共同抢救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
高跷▲在柏树乡文化站表演 张建军摄 高跷俗称踩镢把,是流传于我县境内的民俗文化活动,解放前全县各乡镇都有演出团队,最为典型的当属柏树镇党洼村、申家庄高跷,每年春节期间随社火队走乡串户或到县城街道进行表演。
海城高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属大鼓高跷,是辽南高跷的一支,是当地群众传统文化活动之一,也是诲城乡土风情一大习俗,是将集体舞、杂技、音乐、小戏容为一体的独具一格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2006年5月被国务院确立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绑跷”是辽西高跷秧歌最重要的一步,老式的高跷都是死跷,辽西高跷直到如今都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踩跷方式,跷体由铁器和水曲柳木制成,将选好的木头经过木匠加工成4至5尺长的木棍,木棍上扁下圆、上粗下细,底部有铁箍,并在高跷底部正中钉有马掌钉,用以防滑,整个跷体的重量达到四十斤以上,一般来说高跷的脚踏板要根据其高度而定,辽西高跷的脚踏板多数在5尺以上,高跷的绑腿绳一般是用布制成的,除了要在脚背绑紧布绳之外,还需要用绑绳将小腿和跷体绑紧,达到人跷合一。
仅以道具"跷"而言,分高、中、低"跷"三种。高"跷"达丈余,惊险挺拔,手能触天,多为跷队之领头,低"跷"动作剽悍复杂,花样繁多,一面大旗被跷手舞得哗啦啦直响,而且在跷上还能表演各种节目,如杂技、魔术、地方戏、武术表演等,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演起来惊心动魄,多为跷队之主体。而中"跷
来源:运城新闻网■梁 冬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产,踩高跷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我学过踩高跷,那是几十年前的事。每年春节,在北方农村都要举办文化演出活动,作为一项观赏性很强的活动,踩高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节目。因此,腊月,在乡村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一些孩子踩着高跷为文艺活动展演预热。
踩高跷是中国的传统活动,青岛当年非常盛行。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亦指表演高跷时使用的木棍。高跷因舞蹈时脚踩踏木跷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到北魏。高跷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两个非常有趣的传说。传说高跷是民间社火艺人们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