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的清宫剧之中经常有这么个情节,大臣触怒了皇帝,皇帝顿时间龙颜大怒,要把这个臣子问斩,但是满朝文武就在这个时候求情最终侥幸捡回了一条命,然而却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皇帝当场下旨:‘将此人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录用“的话语。
在清宫剧中,当我们看到身为九五至尊的皇帝,突然雷霆大怒,喊出:“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时,底下的臣子一定犹如五雷轰顶般,大脑一片空白,瞬间面如死灰。为什么这些臣子,一听到要被流放至宁古塔,就露出生不如死的表情呢?宁古塔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才导致清朝官员如此闻风丧胆?
#古史传奇#“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是近年清宫剧里出现的非常高频的一句台词。一般获罪的大臣的结局都是这句台词,外加一句:“永世不得录用”。而大臣听到这句台词,基本上也是面露恐怖之色,似乎比死还艰难。
我们看清代古装剧时,常常看到这样的情节,皇帝对犯有大罪的官员,一言不合就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犯官一听往往万念俱灰,面如槁木;在往宁古塔启程时,和家人也是生离死别,号哭不已,一副天人永隔的架式,那么宁古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引言: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对“流放”这个词绝对不陌生,虽始于秦汉时期,但直到清朝才开始流行起来,而且被规范化、细节化,虽然不是死刑,却比死刑更加可怕,流放首先意味着长途跋涉,最低在半年以上,一路艰难坎坷,很多人都直接死在流放的路上,连目的地都没有到。
古代社会,尤为重视门第出身,想要混得开,首先看的就是你的家世背景,比如说清朝后宫,一个宫女能被皇帝看中的几率都是很低的,更不用说升到妃或者皇贵妃,但有些人幸运一些,生下了大清天子,获得皇后名分,比如说孝恭仁皇后、孝仪纯皇后,还有一些人获得皇贵妃名分,也算是成功者,比如说敬敏皇贵妃。
电视剧《甄嬛传》中,听闻皇上要将父亲甄远道和家眷流放宁古塔,甄嬛脸色大变,自此,她对皇帝就再也没有爱,只剩下了恨。在其他清宫剧中,观众也常听到“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这样的台词,一般都是皇帝盛怒,而听闻者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