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中国的近代史中是有过几次大批量的迁徙移民之路的,这也是依据当时的状况而做出的选择,因为当时闹饥荒,为了活命,只得远离家乡去往他地,而这个迁移的过程就是一场逃荒的路程,这些逃荒者们之所以选择这条路也是被逼无奈,不过大家为了活命只能选择移民,比如曾经的山西人就选择了走西口,而山东人则选择闯关东。
但是,因为战乱,或时局影响,迫于生计,很多地方,出现了大量的人口迁徙,比如说山西人走西口、山东人闯关东,都是心酸的移民史,当然了,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史,这类的影视剧,如《闯关东》,朱开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这种不同中,如果它们能给人们相同的启示,那就是在中国的大地上没有人能把某一块地方圈成自己的,中国各民族的融合也是没有人能够阻挡的,而在本来能够农耕的土地上,只有让农耕的百姓把家园像钉子一样钉进泥土,才可能真正守住祖国的疆域,让祖国山河永固。
中国近代史上有五次人口大迁徙,走西口和闯关东是其二,其三分别是"蹚古道"和“下南洋”,"赴金山"。这五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非官方,自愿为了谋生而形成的!首先来说说这两者的第一个不同点,迁徙人口的来源。走西口主要是无数山西人、陕西人、背井离乡,从中原腹地迁徙到蒙古草原。
“口”主要指的是分隔中原与蒙古高原的长城关口。广义上的西口有好几处,比如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北的独石口,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的府谷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的杀虎口。狭义上的西口,主要是指杀虎口。朔州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夹在大同市与忻州市之间,右玉县位于朔州西北与内蒙古交界处
说说闯关东的“闯”字当年,东南一带去海外谋生叫“下南洋”,西北一带去塞外逃荒叫“走西口”,唯有中原一带到东北寻求活路叫“闯关东”。一个闯字不仅充满着百折不挠的坚韧,也隐含着无数艰难坎坷的历程。在《说文解字》中,“闯”字的释义从马从门,引申为猛冲或突然直入的意思。
(河曲、保德、偏关) 潘复生 我曾多次走过河曲、保德、偏关等晋西北几县。在山峦连绵,沟谷环绕中看到明朝沿黄河这一带“逼临巨寇”,嘉靖年间为抵御蒙古军团频繁南侵而修筑的长城;也不止一次走过杀虎口、府谷口、独石口、宁武关、雁门关等长城上的关口、烽燧、城障等。先前没留下多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