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喻)”和“兴(起兴)”是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过去的研究者大都注意到二者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最著名的就是刘勰提出的“比显兴隐”说。然而造成这种不同效果的原因是什么?比和兴真正的区别和联系在哪里?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儿歌,又称童谣,是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口头文学”,亦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北京的儿歌虽然也是说说唱唱,是民俗生活的表现,更是历史事件乃至北京地理等方面的宣传弘扬,这是其他地方儿歌所不具备的,至今人们耳熟能详,且可以吟诵出来的儿歌中就有这类内容。
新华社太原2月7日电(记者王菲菲 王怡静 赵阳)“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稚嫩的童声中,9岁的史雨末拉着妹妹史棋渲的手,跟着妈妈和姥姥开心地走向村里的戏台子。史雨末期待春节期间的这一场红火热闹的戏已经很久了。
4、拉大锯,扯大锯,外婆家,唱大戏,妈妈去,爸爸去,小宝宝,也要去5、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白菜,蹦蹦跳跳真可爱6、小宝宝,快睡觉,蓝蓝的天空静悄悄,小小船儿轻轻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好好睡一觉7、小月亮,高又高,窗户外面静悄悄,我要做个好宝宝,轻轻上床去
1、《做早操》早上空气真叫好, 我们都来做早操。 伸伸臂,弯弯腰, 踢踢腿,蹦蹦跳, 天天锻炼身体好。 2、《饭前要洗手》 小脸盆,水清清,小朋友们笑盈盈,小手儿,伸出来, 洗一洗,白又净, 吃饭前,先洗手, 讲卫生,不得病。 3、《小手绢》 小手绢,四方方, 天天带在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