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官网1日报道,在一项最新研究中,该机构反物质工厂的科研团队结合铯和反铯原子振荡并取平均值,对秒进行了迄今最精确的测量并定义为——铯13原子振荡8846157280次为1秒,按照新定义,一天将达24小时56分24秒。
来源:【人民日报】图①:在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参观者能够参加“时间宝盒”心愿投递活动。图为时间博物馆外的“时间宝盒”。本报记者 曹怡晴摄图②:科研人员正在监测国家授时中心时频基准系统数据。图③:国家授时中心骊山天文站(资料照片)。
中新网北京11月8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左雨晴) “中国标准时间”从哪里来?在违法鸣笛的区域,如何进行非现场取证?这些日常生活中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都与计量科技息息相关。近日,记者走进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计量院),感受计量科技带来的“准”与“智”。
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你可曾想过这精准的报时来自何处?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秒种”应该如何定义?挂在嘴边的北京时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在位于陕西西安的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新华社记者张扬采访了授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张首刚。在这里,授时人为我们讲述有关时间的故事。
5月21日,陕西西安临潼,中国西北这座因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而远近闻名的古城,游客熙熙攘攘。同在这座古城,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授时中心)悄然藏身其中,我国的标准时间——“北京时间”正是在此产生。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围绕国家需求 发挥龙头作用计量是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基础,在国家质量基础中也发挥着重要的龙头作用。过去的一年,中国计量院瞄准国际前沿,围绕国家需求,在用基本物理常数定义基本单位、新领域能力建设、应对重大事件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建的世界第一高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是精准施工的典范。图为该桥效果图。新华社发散裂中子源被誉为“超级显微镜”,能深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图为位于广东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所在地外观图。新华社发失之厘毫,谬以千里。
光明日报北京1月14日电 记者陈海波、通讯员王玉琢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获悉,日前,该院新增的5项基于北斗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通过国际评审,相关结果在国际计量局关键比对数据库中发布,标志着基于北斗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首次获得国际互认。
国家授时中心:我国唯一的专门、全面从事时间频率研究的科研机构,负责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一代代科研人员扎根陕西临潼,接续奋斗,通过对授时服务系统的研发和升级,不断校准“北京时间”,有力地助推了我国各领域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
文|江卿曻编辑|江卿昇前言继六代机、爆震发动机等军工黑科技之后,中国又一“大国重器”震撼登场。据权威媒体报道,这款新型原子钟的精度达到万亿分之一秒,不仅摆脱了传统原子钟对稳定环境的依赖,更能在军事野外条件下保持高精度运行。那么这款被称为“时间力量”的原子钟究竟有哪些技术创新?
中新网北京11月8日电 题:走进中国计量院:计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中新网记者刘亮计量,是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技术基础。小到日常生活用品的精确测量,大到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精准实施,计量的身影无处不在。
【人才强国新征程】白驹过隙、一日三秋、天长地久……时间,承载了人们对韶光易逝的感慨,也见证了那些浪漫的期待与不朽的功勋。时间,对于另外一群人而言,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国家战略资源,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运行,更是国家话语权的体现。“十三五”期间,我国投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