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典型的,而且也是非常少见的以少胜多的案例,虽然是以少胜多,却是必然的。在小说中,我们感觉到了很多偶然性的因素,这是小说给我们的假象,而且事实上也存在着相反结果的可能性,这毕竟要看双方的实力等诸多因素。
曹操这一形象是三国所有人物中最丰满,最真实的,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奸贼不同,我更喜欢他的客观的历史形象,无论是在审时度势还是在知人善任上都刻画非常好,在早期他还是以一个汉臣来标榜自己,只是后面野心上来了,却还是囿于面子没有夺了这帝位。
在《三国演义》的世界观里,袁绍兵临官渡时,已经占据四州之地,有百万之众,面对曹操彷如泰山压顶之势,但是,评书里的数字和地理,向来是不及格的,在《三国志》中提及袁绍所部,除了《讨曹操檄》中文学修辞夸张的“长戟百万,胡骑千群”,提到袁绍的势力,虚指有数十万的,实指有精兵十万、骑万匹,《世说新语》中更少,只有步卒五万,骑八千,终究也就是十万为单位。
公元199年六月到公元200年十月间的官渡之战,袁绍原本是可以打赢的:曹操当时实力还不强,而且需要分兵留守不太稳定的后方,前线兵力也就是一万到三万之间,而袁绍至少有十万大军蜂拥而至,只要不犯致命错误,他是可以在持久战中获取最后胜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