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这朵盛开在特殊年代的文艺奇葩,曾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它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激情与梦想,也折射出艺术创作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曲折与妥协,如今,当岁月的尘埃逐渐沉淀,我们是否还能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样板戏的价值与意义?
今早刷到一篇文章,主要观点是:“旗手”已被彻底否定了,为什么她主导的八个样板戏现在反而越来越有市场,这是极左思潮的泛起,要高度警惕,云云。看了此文,我第一反应就是对作者提问:刘志军犯罪了,高铁你还坐吗?
作家眼中的样板戏:汪曾祺的独特评价前言在东方大国的文学史上,汪曾祺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被誉为“东方大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和戏剧家”,是里下河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十年时间创排出了许多的优秀剧目,也捧红了许多人,但是对于文艺界也是一个结结实实的打击,有些人赞成这些剧目,有些人反对这些剧目,其实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肯定和否定都是正常的,毕竟没有任何一种剧目能够做到人人都喜爱。
1964年7月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人员的座谈会上,一篇名为《谈京剧革命》的题目发表,并同期刊出《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的社论,也就是在此社论中,首先正式使用了‘样板戏’的说法,说《智取威虎山》等京剧样板戏,‘不仅是京剧的优秀样板,而且是无产阶级文艺的优秀样板随着“样板戏”的流行。
然而,现在却有一众自媒体人和少数网民,别有用心的把样板戏又抬了出来,大加赞赏,什么是“京剧的瑰宝”,是“艺术的经典”,等等,而实事求是的说,样板戏既不能代表京剧,甚至连艺术都不是,充其量算艺术殿堂里的一个畸形儿。
而“那些剧目”,情况要复杂一些,更何况它们的价值至今尚存,须作具体分析。那些剧目”的生成过程,是特殊历史时期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既有承受了“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并据此而大搞文化专制主义,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濒临毁灭,使大批革命艺术家惨遭迫害的一面,又有批革命家、艺术家为顺应历史的潮流、时代的呼唤而凝注心血才智,以开拓戏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生活之路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