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不同场合的报告、演讲、文章、讲话、书信等中,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社会生活的常理、哲理,及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的学理、真理,揭示了国家治理的道理、原理,在社会生活“小常识”与国家治理“大道理”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北京|历史的张力:微观视角下的社会文明史——《碌碌有为》新书分享会时间:2月17日(周五)19:30-21:00地点: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东座2层建投书局嘉宾:王笛(澳门大学讲席教授)、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不了解过去,就不了解今天;不了解中国,也就不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黄德海我一直有种虽算不上怪癖,却也不能说是正经的趣味,就是喜欢看一个学者谈他非专业领域的问题,或者在某些场合讲起选择某个专业的原因。这差不多有点像专门去看别人的书房一角,能觉察到不少容易忽略的地方,比读很多正襟危坐的大部头更有收获。
在云南昆明,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西南联大博物馆,详细了解西南联大在抗战艰苦条件下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历史;在江西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总书记深情表示,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在延安杨家岭参观党的七大会址时,总书记动情地说,插队时每次到延安都
以史为鉴,这是很多人明白的道理,所以读史使人明哲,让人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把人生看得更明白。生活中真正读懂历史、掌握历史的人很少去钻牛角尖,他们的心里充满历史纵深感,对任何人任何事情,他们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对照点,找到解释和答案。
日前,看了人民论坛网《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的今日议题,笔者深有同感。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23日在山东济南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在贺信中说,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