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去年看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自序》的时候,触发了在下心中很久以来的一个疑问,就是以个人的读书生涯而言,没能好好通盘了解一番中国历史上大思想家们的思想,以及学校通识课程中缺失了逻辑学的内容,这都是在下引以为憾的。
对于陈寅恪的学术水准,冯友兰无疑十分敬佩。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陈寅恪曾审阅过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并两次提出了审查报告。这两个报告都肯定了冯友兰著作的学术价值。冯友兰显然深以陈寅恪的报告为荣。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出版时,陈寅恪的审查报告也随之刊行。
一百年来,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人民出版社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不断铸就辉煌,成长为党和国家宣传文化主阵地、马列经典著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出版主平台、哲学社会科学图书出版重镇,成为中国出版界的领军者,在海内外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但冯友兰先生从我们熟悉的“食”说起,谈到当时各个阶级的生存方式、社会地位,从而直击当中的种种矛盾,就像在听说书一般精彩、容易理解。当然,他也不止于叙述阶级的现象,而是深入思考,点出:那其实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不同的诉求在思想上的反映,不仅促进学术思想的发展,更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