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典籍里的中国》· 天工开物失踪300年,却因一部志书重见天日朱振鑫 金嫣然古有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写就《天工开物》;今有袁隆平心怀“禾下乘凉梦”,致力杂交水稻的研究。尽管相隔300多年,他们却都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造福人民的共同梦想。
之前,读到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据传,因为书中有“北虏”等字样,《天工开物》在清朝被列为禁书,消失了二百多年。到了民国时期,才由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地质学家丁文江辗转找到。这个说法,我以前没听过,算是孤陋寡闻了。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宋应星和袁隆平在稻田里上演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三百多年后的人们不只读《天工开物》,更在继往开来的科学实践中,在中华大地上奋力续写更加恢弘而璀璨的“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插图。“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12日电(记者 上官云)今年大年初一,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一套首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与倪大红扮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对谈,《尚书》与伏生的故事,曾看哭无数观众。最近,新一期《典籍里的中国》播出,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天工开物”,来源于明代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全书涉及工业文明以前的农业和手工业各门类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设计文化等,是记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重要文献资料。
民国初年,有一个人去查《云南通志》发现里面说冶炼铜矿的地方引用到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于是他想看到这本书的全貌,于是到北京的各大图书馆去搜寻这本书,结果一本都没有找到,又去咨询各个藏书家,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本书。
中新网新余12月19日电 (王剑)来自中央财经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南昌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等全国各地高校、智库的专家、学者,齐聚《天工开物》成书地——江西省新余市,围绕“天工文化”与文旅发展、工业设计、工匠精神等主题,展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