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花1年修复1件文物!揭秘香港文物修复师的工作日常在繁华的香港,一座新兴的文化地标悄然崛起——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梁嘉放,这座博物馆的藏品修复主任,正以她细腻的技艺和深邃的知识,为一件件历经沧桑的文物赋予新生。
5月15日,在姚书文(中)家里,姚书文正在讲述自己与儿子姚敏在文物修复“路上”的经历。(全媒体记者石磊摄)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蔡俊)当你走进博物馆,在展厅看到那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文物时,可曾想到,它们出土时或许黯淡无光,或许已经成为时光碎片。
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13日讯 为更好地普及宣传文物保护知识,近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大桥街道邀请30余名小学生学习文物修复基本知识,并沉浸式体验”我是小小文物修补师”主题宣讲活动。活动开始前,老师为大家讲解了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基础知识,并带他们了解各种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文物修复师吴卓然目前在广州开了一家自己的工作室,教授文物修复、手工创作等课程,闲暇之余,他也帮身边的人修复“文物“,这些”文物“历史很短,大多是身边人使用的物件,如陶瓷器皿、玉石玉器等,不经不觉之间,来找他帮忙修复物件的街坊越来越多,遍布了大湾区。
在中华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珍贵的文物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它们或藏于深宫,或隐于市井,等待着有缘人的发现与呵护。而在这其中,有一位名为刘博的文物修复师,他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沉的情怀,让一件件破损的文物重现昔日的光彩,让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刘妙然、范冬婷)日复一日地细致擦拭,年复一年的精心修复,只为让“沉睡”的文物旧貌换新颜。在宜城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易泽林凭借巧手静静地修复时光碎片,用青春延长文物生命,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
编者按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值此际,羊城晚报推出特别策划“馆与人”系列,讲述五位博物馆人的职业故事。美好生活由人的双手创造。一座博物馆的运作,离不开馆里每一个人的凝心聚力。
【人才强国新征程·关注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走进北京故宫博物院,就如迈入了一幅多姿多彩、不断延展下去的宫廷画卷:有的人,倾心于东西六宫精巧的陈设;有的人,钟情着内廷园囿雅致的格局;还有的人,则沉醉于古建遗风沧桑的气息……停步在故宫博物院的常设文物专馆,一件件奇珍异宝正呈现出旷世之美
5月1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文物修复师高愚民在展厅观察自己参与修复的文物展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有一支文物修复师团队,他们像文物“医生”一样,用凝聚在指尖的匠心守护千年遗存。
来源:【新甘肃】李波在莫高窟360窟进行壁画保护修复工作。(摄影:庄岳拍)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万及敏“每次看到自己修复的文物被欣赏,就觉得很有意义。”看着熙熙攘攘的游客,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李波如此说道。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敦煌。
李云鹤:我所经历的敦煌石窟文物修复一 敦煌石窟文物修复的学习和探索1956年,我作为一名中学毕业生,响应国家青年到新疆去的号召,经过敦煌,来到莫高窟,参观了几天的洞窟,经过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先生的挽留,从此我就在莫高窟待了下来。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其中,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齐长城,历经2600余年风雨洗礼,依然屹立在齐鲁大地,被誉为“长城之父”。在齐长城的起点——济南市长清区,有一名年过六旬的文物修复师,连续12年为长城“把脉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