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吃饭对打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外历史学家曾有研究:一个罗马军团每天要吃掉120只羊作为肉类补给;十字军东征时会携带风干肉类和谷物补充能量;拿破仑在进攻俄罗斯时,大部分时间士兵都处在饥饿中。
来源: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徐 正 王朝洁 朱荣升单兵口粮又名单兵野战口粮,是供部队在训练、演习及作战时单个士兵使用的军用制式食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时代,最初主要为罐装食品,发展到今天已成为系列化、配套化、热食化、功能化的野战食品。
意大利在整个二战围绕伙食出了不少段子,比如在沙漠里即使不洗澡也要省下水去煮意大利面,或者说二战意大利打仗垫底伙食第一,这些段子很大程度上让很多人以为意大利吃的很好,甚至说意大利军队俘虏了一名英国飞行员,然后这位老兄吃了一顿意大利饭由于太好已以为是断头饭,种种段子让很多人误以为意大利军队吃得特别好,今天就来讲一讲意大利军队到底吃得如何。
古人云“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兵精粮足,战无不胜”。然而,如果遇上战况激烈的时候,如何保证本方军队时刻拥有充足的战斗力?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除了要尽可能保证好每位士兵必要的休息,合理的政治教育,以及科学训练之外,那就是充足的后勤补给。
原载西西河美国在作战口粮研究上是最下本的,图为1943年美军研究人员(居然是个大头兵)在研究军用口粮。古人云,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兵家又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拿破仑云,士兵的胃,决定着军队进军距离。可见吃很重要,关系到民生国计。
在诸多关于二战军队的伙食文章里,或多或少都提到了二战意大利军的伙食有多么多么的好,多么多么的丰盛,每天吃的都是野餐标准,流传了十几年意军煮面的梗到现在还在说,更别提还有英军军官被俘后享受到好吃到哭的美食而当场落泪的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军队虽然是轴心国之一,但平时由于缺乏系统的军事训练,而且兵源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所以整体作战能力不仅偏低,而且严重缺乏正常军队该有的“战斗意志”,如果说二战德军的作战能力值为100分的话,那意大利就是负100分。
那么作为轴心国之一,意大利军队在二战中的伙食如何呢?这么说吧,如果将德军的伙食定为10分,那么意大利军队的伙食很多时候就只有5~6分的水平,在二战主要参战国中也只比苏联、日本和当时还一穷二白的我国要好一点。
如果从纸面数据来看,意大利士兵每天的伙食算不上丰盛,但相比于德国和英国也没有差的太离谱,意大利士兵每天理论上可以吃到的伙食如下:面包:630克、黄油或橄榄油:40克、蔬菜:350克、肉:240克、鱼:30克、水果:300克、点心或糖果60克、另有酒水配给:250克,根据所持有的酒水决定配发什么,可能是葡萄酒,也可能是啤酒。
20世纪初,军用野战食品名单大大丰富,压缩饼干、罐头、砂糖和巧克力等高热量的食物出现。二战时,美国出现C口粮,这是口粮标准化的起始,研究者采用了餐份化的方法,把士兵一日所需的食物集中在一个纸盒里,甚至包括简单的附属用品,如火柴、餐勺、纸巾、口香糖等。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两军交战时,如何保证本方时刻拥有强盛的战斗力,是每一位主帅都需要解决的难题。 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保证每位士兵的吃喝以及后勤保障。说白了,让全体官兵吃喝好,再加上一些必要的政治宣传手段,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的罐头,起源于十八世纪初期的法国,是拿破仑花高价请人研制的一种能延缓食物变质的方法,将食物装进高密封性的容器中保存,也就有了罐头的雏形,叫做“封装食品”,后来经过完善的发展,也就了罐头这种口粮,可以说罐头最初就是专为军队研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