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4年(甲子年,明弘治十七年)五月,承天门南面的正阳门内西廊火灾,烧掉武功坊。1565年(乙丑年,明嘉靖四十四年)八月,重建大明门内千步廊。其左右各有东西向廊房110间,称为千步廊,又东、西折而向北廊房各34间,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皆连檐通脊。
北京的城门,一共有四道,即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在落日余晖之下,信步地在那里溜达溜达,抬头看看那澄碧如洗的北国的高空,和在夕照中闪闪作光的琉璃瓦,头上也许有成群的宫鸦,一路聒噪而来,然后又走向金水桥上,俯视那绿幽幽的太液池的碧波,风来时又吹起一片绿绉,那种恬静而阔大的气象,可以使人流连久之。
不过如果你现在去逛故宫的话,就会发现大多数的牌匾上是只有汉字的,只有一些内廷宫殿上的牌匾才有满汉双文,其实那是因为当年袁世凯入主紫禁城的时候,下令让人挖掉牌匾上的满文,自称为王的汉人自然不愿意看到象征着满族统治者的标志,但考虑到当时溥仪还住在内廷,这才没有管内廷的牌匾。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前国旗升......”说起北京天安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然而在1969年天安门曾被秘密拆除秘密重建,如今我们看到的正是天安门重建后的模样,为什么要拆除重建呢?天安门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皇城四个门为: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初叫“承天门”,意为“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名“天安门”。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外开放。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很多触发巨变的政治、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与近代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紧密相连,其空间形态和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折射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发展历程。
天安门是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天安门的形象。这座始建于明朝的宏伟建筑,历经600多年的风雨,到今天依然雄伟矗立。天安门天安门以南,是广阔的天安门广场。向东到国家博物馆,向西到人民大会堂,向南到正阳门,也就是人们常常听到的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