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件红色文物都见证了一段峥嵘岁月,诉说了牺牲与奉献,折射了初心和使命。说文物、讲故事,通过红色文物讲述其背后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让沉淀于扬州大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传承奋斗精神,汲取进取力量。
本期主讲人:惠科四川外国语大学 副教授核心摘要:这是许晓轩写给发妻姜绮华的一封狱中家书。当时他已被捕入狱7年,家书中饱含了他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女儿的无限期望。许晓轩,江苏人,15岁就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各种革命宣传活动。
他把狱中的日子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字里行间尽显温情,透露出对妻子的愧疚和无限思念,让我们看到了许晓轩这个铁血男儿的一腔柔情:“七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那么你受苦的时间也很长了。我实在对不起你,让你苦痛了这么久,而就是现在,我还是没有办法安慰你……”
北京|大都市的生与死——《上阳台》新书分享会时间:1月27日(周六)14:00-15:30地点:朝阳区北苑路98号院1号楼DT51三楼RENDEZ-VOUS嘉宾:绿茶(书评人、作家、插画师)、郭大熟(作家、诗人)作家郭大熟的新作《上阳台》,描绘的是十月十五天寿节前后半月间,金中都
至少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辈就开始了鸿雁传书的历史。“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指家藏之书;作为书信意义使用最早见于三国。家书写起来无拘无束,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人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我看更多指的就是家书。因为给家人写信的时候,你用不着字斟句酌,完全是借了汉字一吐心声。
有关文天祥著述的刊刻情况,清代四库馆臣曾有详论,说:生平有《文山随笔》数十大册,常以自随,遭难后尽失之。元贞、大德间,其乡人搜访,编为《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世称道体堂刻本……书中原跋九条,并详载本事,颇可以资考论。
“红色诗心,尺牍流芳——苏渊雷往来信札文献展”将于1月11日在湖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乌鲁木齐中路164号)启幕苏渊雷简介苏渊雷(1908~1995),原名中常,字仲翔,晚署钵翁,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文史学家、诗人、书法家,“沪上三苏”之一,被誉为“文史哲兼擅、诗书画三绝”“当代苏东坡
4月2日至5日,播出《恽代英》《刘志丹》《许包野》《刘伯坚》,每集用50分钟的篇幅为视死如归的革命先烈写传,以真实史料展现中国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崇高的革命理想,着重展现他们人格的魅力、人性的光辉和至今仍鲜活而宝贵的思想,尤其看他们用短暂一生所诠释的“中国青年”的样子。
2024年7月26日至29日,第32届全国书博会在济南举行。这是连续三年在济南举行全国书博会了。一如既往忙到脚不沾地,实在没时间细细逛一遍,所以买到的书,也大多只是匆忙之间“一见钟情”的。先是在中信出版集团展位,买到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