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9月23日电(记者戴威、陈诺)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我们盼望着每一场丰收。粮食问题,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之关切”。丰收,从一粒粒种子开始。种子是植物的最初形态,小小身躯却具有无限发展可能。当种子钻进泥土,希望便会慢慢萌芽。
贾思勰是北魏时期的农业科学家,他创作了划时代的农书——《齐民要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他“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也就是从经书传记、民间歌谣中总结前人的生产经验,又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写成了《齐民要术》。
自2021年启动以来,活动和民主党派组织自身建设紧密结合,以读书学习提升履职水平、促进凝聚共识,在坚定信仰上扎根,在理论领悟上用心,在学以致用上发力,在解决问题上见效,体现了主题的契合性、联络的精准性、领读的权威性、共读的广泛性、传播的有效性,成为团结报社履行媒体职责、加强舆论引导、服务统一战线的有效载体。
资料来源:《Imperial Yellow: A Preliminary Attempt to Reproduce Imperial Yellow Based on Instructions in the Sixth-Century Qi min yao shu.Color in
在湘西古丈的深山里,一对叔侄埋头研究《齐民要术》和《天工开物》等中国古籍,至今已成功“复活”了24种传统工艺或物品。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李丹 古丈报道你看过《齐民要术》吗?成书于北魏末年、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你读过《天工开物》吗?
北魏时期,世界上第一部也是中国第一部农学著作《齐民要术》诞生,这部收录了公元6世纪时中国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技术的农业大部头著作一直都被中国历朝政府重视,甚至有传言说达尔文研究进化论时曾参考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我在七十年代开始研究中国古代饮食,并写过一篇文章《中国古代的饮食与食具》,因为我是学考古学的,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经常接触到陶片,陶器是古代拿来盛装食物的食具,因此我在研究古代人的生活时,不能不试图了解中国古代人类的烹饪方法、性质与饮食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