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在陕西渭南,一名女子发现1岁的孩子突然总是磕头、装哭,看似很正常,又总有不对劲的感觉。这一套这正是陕西农村哭丧的流程,1岁女童模仿能力强,看到村里办丧事后,回家也自己演戏,从叩拜,磕头到哭丧等,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每个动作都学到了精髓。
陕西某地发生了一件奇葩事儿,惹来了无数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表示“这家人是穷疯了,什么钱都能捞!”,也有网友表示“人在做天在看,什么钱都想揣进腰包只会害了你”,还有网友表示“真得开了眼,一次席,要给三份礼”。
文·段宏刚儿时看到送葬队伍,感到既惊奇又好笑。惊奇是因为他们的穿戴跟我平日里见到的完全不同,好笑是由于队伍中有些妇女哭天喊地表情夸张却不见眼泪。直到懂事后,才知道这是一种风俗,是生者和死者相互告别的一种仪式,它庄严而沉重的过程,着实没有笑点。
西安城乡的丧服有头布、孝袍、孝裙、白褂子、孝衫、白鞋。入殓时,以柏树叶及草木灰包固定尸体,头下枕鸡形枕头,因为西安方言“鸡”“吉”二字同音,这是取吉祥之义。孝子用酒擦拭老人的脸,取出口中所噙的硬币置于胸膛,揭去“蒙脸纸”,将“倒头饭”上所插的七根半截筷子上别着面团置于袖筒之内,把面酵子置入寿材中,取后代子孙“发财”之义。
近年来,农村传统殡葬改革一直强调“简化殡葬形式”,推崇厚养薄葬,杜绝白事大操大办,那么,在农村,一场葬礼办下来到底需要多少花费?笔者的家乡是陕西渭北农村,以家乡农村举例:关于逝者:寿衣500元—1000元;棺木中的被褥100元—300元;棺木(有材质差异)3000元—6000元。
关中地区是汉唐京畿重地,其丧葬习俗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北方地区丧葬习俗的缩影,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葬俗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笔者多次亲身参与了关中地区的丧葬仪式,以临潼区相桥镇的为多,以人类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详细地观察和完备的记录,对其丧葬程序有了具体的了解,感触颇深,因整理成文,以为当代学者同人参考。
老人去世,男孝子必须于埋葬老人的当天晚上以及第二天、第三天晚上去墓地为老人“作伴”,“作伴”时要带来老人倒头后,孝子们坐的麦草。麦草,西安城乡人把守丧又叫做坐草。拿到坟地周围焚烧,并且待烧化后,在灰烬上浇上米汤加凉水的“阴阳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