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是肠癌,因为肿瘤离肛门太近,医生建议手术切除,也就是说,手术后,小王需要长时间戴着粪袋生活。“挂着粪袋的生活,毫无质量可言,这样我活着也没什么意义。”最后,在小王的坚持下,家人也只能同意做保守治疗。在肠癌患者眼里,“保肛”还是“保命”一直都存有争议,有人说,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看她如今的样子绝对不会有人知道:她是“造口人”,一个没有肛门的女人。近年来,我国因结肠、直肠肿瘤或外伤、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等原因进行肠造口的患者总数已经超过100 万,并且还在以每年10 万例的速度增长,其中不乏一些20多岁的年轻人。
“我是一个有着生理需求的正常人。”“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憋多久。”“他们瞧不起我,我也瞧不起自己。”“我是造口人。”面对采访,小亮(化名)无奈地笑了。他今年28岁,山西人,是一位互联网前端工程师,目前在广州工作。
人的一生,每天都离不开吃喝拉撒睡,好像少了哪一样都不行。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没了肛门,还能活下去吗?一年前,40岁的高先生持续出现腹泻、便血等症状,因为以前长过痔疮,症状差不多,所以他一直以为是痔疮。
◎肠造口治疗师之父 Rubert Beach Turnbull 。很长一段时间,造口人往往意味着没有生活质量,勉强续命;如今,受益于造口产品和造口护理理念的发展,造口人同样可以拥有正常的人生,但无法改变的一个事实是,当肠子改道,甚至永久失去肛门,造口人的生命已经发生不可逆的转向。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造口人的总数已经超过了100万,而且还在以每年10万例的速度增长,很多人认为,造口人一定是老年人,这并不正确,造口人没有年龄区分,很多2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可能成为造口人,所谓的造口,通俗点来说,就是在肚子上打个洞,拉一小节肠子出来,做一个人工肛门,让粪便由此排出。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王屹峰 毕雪宁“这10年间,我结婚,有了孩子,她9岁了,很漂亮,我自己的事业也进展地很顺利。我觉得自己很幸运,”39岁的林婧(化名)一脸笑意,语气平和,丝毫看不出有任何异样。林婧是一位“造口人”。
“父亲戴上了人工肛门,我不知道曾经的选择是否正确。”刘女士36岁,今年是她父亲患癌的第二年,她想回到去年的夏天,重新问问自己,是否还会坚定地同意医生切除父亲的肛门。老刘有痔疮的毛病好几年了,总是便秘、便血、肚子坠胀,去年不知道怎么回事,变得越来越严重,人也肉眼可见地消瘦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