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文阅读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王世襄无疑是个独特的存在。无论是斗蛐蛐、玩鸽子、训鹰,还是收藏古玩、研究传统工艺,他都投入了很多热情与精力。
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于文化研究与发展。从古时候的“玩物丧志”,到现如今的“成天就知道玩”,“玩”之一字,好像从来都不是一个好的词语,好像但凡与这个字沾上边,那便定然是一个胸无点墨的纨绔子弟。
每个人都喜欢玩,小时候家长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孩子成天只知道玩却不好好学习,因此经常会有类似于玩世不恭、玩物丧志之类的词语,这些词语通常就用来形容那些特别爱玩的人,可是在玩的这条路上,总会有人出现一些例外。
男,北京人,祖籍福建省福州市。2003年12月3日,王世襄从专门来华的荷兰王国约翰·佛利苏王子手中,接过旨在鼓励全球艺术家和思想家进行交流的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从而成为获得该最高荣誉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王世襄从前的他是有名的纨绔子弟,众人提及,皆连连摇头;一朝打击,他开始幡然醒悟,重新来这世上走一遭;后来,他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与国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开始用心守护每一件宝物。
提到王世襄,很难用一个词来定义。他是一位奇人。启功称其“玩物不丧志”、黄苗子谓其“治学凭两股劲:傻劲和狠劲”;杨乃济评其“大俗大雅,亦古亦今,又南又北,也土也洋”;张中行感叹“唯天为大,竟能生出这样的奇才”;尚刚赞他“对文物的深切认知与整体把握,后人无法企及”。
王世襄老先生出身贵族,世代书香,高祖曾被记载入《清史稿》中,是为翰林,任过两广总督、工部尚书,祖父曾任内阁中书、江宁道台,父亲则做过军机大臣张之洞的秘书,再加上其母亲也是出身大家,通琴棋书画,尤其擅长画金鱼,他的舅父金城更是近现代赫赫有名的书画家。
孙瀛洲(1893—1966),男,河北冀县人,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 曾向故宫博物院捐赠大量珍贵文物,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奖励,被聘为故宫博物院的顾问。故宫任职期间,对故宫所藏的陶瓷进行了重新鉴定,并协助故宫为国家抢救性收购了大批的文物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