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花了六年时间写完《白鹿原》这部长篇小说,2年时间准备,4年时间写作,从44岁写到50岁,1993年,《白鹿原》首次出版,1998年,这部作品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迄今为止,它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2018年,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白鹿原》正如这位法国大文豪所说,就是一部大历史之作。《白鹿原》是代表当时文学思潮的一部史诗作品。陈忠实创作《白鹿原》的时候,当时文学社会上有一股“反思文学”的创作热潮,而受到这种文学潮流的影响,八零年代的文学创作普遍充满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而《白鹿原》则到达了这种反思的新高度,是代表当时文学思潮的一部史诗作品。创作《白鹿原》之前,从小在白鹿原上土生土长的陈忠实,依旧下了很大功夫走访白鹿原的老人,通过收集每个老人的记忆碎片,了解白鹿原每个家族的历史记忆。
《白鹿原》是陕西作家陈忠实倾注毕生心血的一部巨著,是作者所谓“垫棺材”的作品。因此,此文先不讨论上述问题,而是先谈一谈笔者更感兴趣的一点:陈忠实通过《白鹿原》中人物塑造而完成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命运的思考。
“这部沉甸甸的小说,一经问世,就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大江南北,一时之间,评论界欢呼,新闻界惊叹,读者争相购阅”,著名学者范曾评价作品时说:“陈忠实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书也。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
1992年年初,在写完《白鹿原》最后一个句子后,陈忠实两只眼一黑,脑袋一片空白。这部耗尽他6年时间的《白鹿原》终于完稿了。在《白鹿原》开始写作的前些年,陈忠实也发表了大大小小的著作。可对于一位作家来说,有一部深刻的长篇小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4月28日晚,人文社组织举办了纪念陈忠实诞辰80周年系列活动第一场——“我把生命交给你了”,活动邀请到了《白鹿原》的组稿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何启治,《当代》杂志原主编洪清波与白鹿书院常务副院长邢小利等嘉宾,大家一同缅怀这位伟大的当代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