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牛区金科苑路29号,草木扶疏,曲径通幽,50岁的羌族医生杨福寿,在为他的羌医博物馆正式开放,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放下手中的石器器皿,杨福寿指着房间里大大小小的羌医文物、文献等有关物件,自豪地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这里有1000多件展品,是我们羌族文化的‘见证者’。
在2008年的特大地震中,北川中羌医医院被毁,唐雄被埋了整整139个小时。“被救出来就觉得人与人之间这份情给我的体会特别深,就感觉人与人之间是有温暖的,我跟他们又不认识,相当于一个陌生人,但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来救我,我特别特别感动。”
从2018年开始,阿坝州启动了阿坝州羌医药校本试用教材的编撰工作,历时一年多时间,编撰完成《羌族人文历史概述》《羌医药发展概述》《羌医适宜技术》《羌药概论》四本校本试用教材,分别于4月23日下午和4月24日上午召开了终审会,编撰组提请了会议审议,为下一步在阿坝卫校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畔的高山峡谷间,历经两千多年岁月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桃坪古羌寨倚山而建,当时因军事防御而建的碉楼巍然耸立。羌寨的王嘉俊老人,用近30年时间办起了桃坪羌寨民俗博物馆,他想用这种方式对羌族文化进行挖掘、解读与传承。
羌医文物、器皿、法器、采药工具……在成都金牛区金科苑路一小区里隐藏着一间“羌医博物馆”,里面收集和保存了1000多件与羌医文物、文献等有关的物件。馆主杨福寿是一名羌医,羌名祚穆·喏姿擀佈,是羌医的第六代传人。在他的努力下,羌族医学和羌族文化从川西高原上的阿坝被带到了繁华的成都。
汪正芝是阿坝州汶川县威州镇布瓦村的一名羌族乡村医生,四十年如一日,她兢兢业业为群众看病治病、送医送药,被群众称为白云顶上的“春苗”。正是因为一批批土生土长的阿坝州医生默默奉献,才有了最基层藏区百姓的健康笑颜。
羌医传承人李荣贵。 汪衡 摄羌医传承人李荣贵。 汪衡 摄中新网阿坝11月7日电 (单鹏)“勇富的羌医康复理疗馆在成都开起来了,每天至少有三、四百元收入。”在四川省阿坝州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羌医馆,谈起徒弟近况,年近六旬的羌医传承人李荣贵一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