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多伴有病毒感染,药物使用不当等诸多因素,但在治疗时,摒除了这些因素之后,虽然血小板数值提升甚至恢复至正常范围,但患者多有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数年的现象,为何血小板减少治不好呢?
01感染感染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细菌、病毒、真菌及其他病原体等感染引起的外周血小板减少,研究表明,病原体对血小板的直接破坏、影响血小板生成,血小板消耗增多以及病原体感染导致的血小板凋亡,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血小板是血液形成中重要的成分,被形象的称之为我们人体的“创可贴”,当我们的身体内部组织血管出现出血,血小板就会第一时间到达出血位置,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从而将破损的血管给堵住,起到阻止血液流出的作用。
当血管受损害或破 裂时,血小板受刺激,由静止相变为机能相,迅即发生变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团;同时在表面第Ⅲ 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与血细胞 共同形成凝血块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