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古诗词,做一个优雅的现代文明人一直以来,无论是自己读书的时候还是当了家长的时候,都认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呤”而已,最多是在应试考试时会用到,从信心满满到灰心,事实上却往往让我们一度失望。
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武元衡 唐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远山欹枕见,暮雨闭门愁。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7月7日16点30分29秒,我们会迎来小暑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部记录古人生活与情感的百科全书,里面有一些内容反映了天象、地貌等,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直观感受,也是人们在观察天气现象的过程中、在时时感受四季交替和万物变化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经验性规律,并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
立秋时,草木一年中最肥美。新生的嫩草、初发的新叶,虽然鲜嫩可口,可营养成分少。到立秋之时,草已长大,积蓄了整个夏天的力量,开始结籽;树叶长成,片片肥厚,为树木越冬收集光和热。秋天的草木,才能真正使以它们为食的动物上膘。牛羊吃秋草贴秋膘,便可以熬过食物缺乏的漫长冬季。
作者:赵艺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诗经》经典篇目《斯干》的最后两章有“乃生男子,载寝之床”与“乃生女子,载寝之地”之句,通行的注释为:生了男孩要将其卧于床上以示尊贵,生了女孩“则寝卧之于地以卑之”(《毛诗正义》)。
在看山、访树、莳园、种花的生活中,她描摹山间的色、声、香、味,捕捉万物的独特性格,以敏锐而深情的视角观察自然,记述了一种与自然紧密相连、具有古朴意味又充满时尚意趣的生活方式,思索人与生态的关系,寻找蕴藏在山石草木间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