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这一季从个人IP的维度出发,洞察中国历史上那些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精神高度与情感浓度的人,通过对TA们所处的历史场景、社会环境、人生际遇、性格特点的梳理、解读,试图探索在今天和未来的语境下创新应用赋能全息生活的可能。
据相关史料显示,可查实有名有姓的文状元共有654人,最多的是李、王、张三姓。自隋唐开设科举算起,至清末废除科举。张姓文状元47人,居第一位,王姓文状元46人,李姓文状元46人,并列第二。科举发端于隋朝,隋朝没有设立状头(明清之前状元的称谓),故隋朝的甲科进士(第1名)实为状元。
古代选拔官吏有三种制度: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从隋唐时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是“科举制”,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吏。这一制度经历了1300年。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殿试即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和录取。什么是“连中三元”呢?
从隋唐开始,我国就实行科举取士,用考试来选拔人才。读书人要想从政做官,必须通过皇帝举行的科举考试。在科举大兴的千年时间里,曾涌现出许多科举牛人,他们一路斩将夺旗,击败数不清的读书人,高中榜首,成为人人羡慕的状元。
是说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这三级科举考试中都考中第一名,这是绝对的学霸!如今在高考之后,各省都要晒晒本省的状元,甚至于城市、学校、乃至班级的第一名也都叫状元,表达对成绩优异者的赞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滥用名词,真真把状元这个光荣称号辱没了。
621年,唐高祖李渊诏令“各地有名气的人才,先在本县初考,再到州里复考,合格的每年十月再到京城考试”,到了第二年,李渊进一步放宽条件:读书人不必看任何长官的脸色举荐、也不问以前是否有名气、皆可以自由报名参加考试,于是武德五年,以自应考试为特点的科举制度就此诞生——你只要有才,你就能青云直上,帝国的权力中心对你敞开大门,只要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