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汉朝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跟众位大臣说,我能够取得天下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三个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又给我不断提供军粮的萧何;能够率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有他们仨我才能取得天下。
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史记·高祖本纪》我们现在用“四海为家”这个词,多是表志在四方、漂泊无定之意。词语中豪气干云的气韵来自一千多年前的汉代。起初,四海为家这个词原指皇帝拥有天下。
提到萧何,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萧何这个人识时务,用了“自污保身”的办法,避免了杀身之祸。背后的真相并没有那么简单,你让刘邦放过你,仅仅搞了个贪腐就可以了,别太天真了,实际上,就算萧何搞了个自污,还是没摆脱牢狱之灾。
作为西汉的第一开国功臣,萧何最后之所以能够善终,原因其实有点复杂。实际上,西汉开国之后,刘邦曾经数次对萧何起过杀心。只不过,因为机缘巧合,最后刘邦已经举起来的屠刀,还是放下了。当然,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萧何会做人。因为他会做人,所以刘邦一直比较信任他。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也是传记文学与文言小说的鼻祖。本期视频,我们邀请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弘治老师来讲讲“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07:15王弘治讲《史记》(07:15)刘邦自己说手下有三位最了不起的文臣武将:第一位就是萧何,第二位张良,第三位韩信。
刘邦和萧何这一对君臣,可谓是历史上“君臣祥和”的典范,谈起刘邦和萧何两人的关系,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他俩是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其实并不是,身居高位的萧何(相对于刘邦而言)是放低姿态主动结交无业状态下的刘邦!
心似孔明尤谨慎,才比管仲胜三分。忠贞不二亦如何,伴君如虎意难平。历代位极人臣者,莫不以贤相萧何为榜样,其高标人格,在千百年来亦常常为人称道,但是,萧何晚期虽然不至于像韩信那样落得身首异处之境地,却也过得并不开心,甚至有着无限失落。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