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可告诫我们,尽管我们现在物质丰富,吃穿不愁,但我们要不忘初心,坚持做人的道德底线,坚持艰苦奋斗,提倡节约不浪费的优良传统,抵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被社会的灯红酒绿,迷迷之音所诱惑,加强自身休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为良好的社会风气做贡献。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圣人又为此而担忧,派契做司徒主管教育,用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伦常关系和行为准则来教育百姓——父子之间有骨 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这篇文章比较简短,但蕴含的思想精髓极其深刻。以前学习的时候认识并不深,只记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陈大惠老师的讲座,我记得是关于人格和国格的,听他描述:那是在一个中外讲座上,有外国人问中国的国格是什么?
《孟子·富贵不能淫》景春1曰:“公孙衍、张仪2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散文中的“浩然之气”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与人论辩时,在精神上首先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刚强,刚正不阿,无私无畏。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人。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城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是“四书五经”之一。它对于中国的文化、哲学和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演变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孟子的思想主张着重于人性的善良和追求道德的完美。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常见的各种恶劣行为都是环境和教育的原因。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