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酒的主要原料是大米,然后经过发酵成为一种甜酒,米酒的含酒精量很少,味道偏甜,对身体没有什么危害性,更不会刺激肠胃,即便是青少年也是可以少量饮用的,米酒适合在夏天的时候饮用,因为米酒能够达到消渴解暑的作用。
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酒是什么吗?不是白酒,也不是啤酒,而是黄酒和米酒,它们是中国最古老的酒品。随着时代的进步,酒品市场不断发展,黄酒和米酒渐渐地被啤酒和白酒所掩盖。其根本原因在于差异性太大,在中国的主流市场上日益衰败,其工艺和喝法太麻烦。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想彻底理解它是非常困难的。就比如一种食材有很多种的做法,可以用煮、焖、炖、煎、炒、焗、炸等等。还比如,茄子可以用油辅助烹饪,也可以不用油直接烹饪,这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再比如,有的时候我们蒸鱼,可能需要去腥,也可能不需要去腥,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米酒,也就酒酿,甜酒,传统的是用糯米酿制而成,是我们中华的传统酒。基本都是用蒸熟的糯米拌上酒曲,发酵而成的一种甜酒。米酒的营养成分与黄酒相近,乙醇含量低,可为人体提供的热量比啤酒,葡萄酒高很多倍,所以米酒也被称为“液体蛋糕”,富含各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同时可以改善肠道益生菌群。
来源:【中国食品报】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食药同源”的理论。这一理论将中药的“四性”“五味”学说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古代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食药同源”理论的基础。
无论长幼,基本都会饮酒,有的客家地区在盛夏时还有以酒代茶的习俗。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摆筵席宴宾客,称之为“做酒”,如子女毕业要“做毕业酒”,婚娶要“做暖轿酒”,“做完婚酒”,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酒”,满月要“做满月酒”,周岁要“做周岁酒”,老人寿辰要“做生日酒”,工匠拜师学徒要“做拜师酒”、“做出师酒”,诸此种种,显示了酒在客家人心目中占有极高的地位。
黄酒含有丰富的营养和人体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因而有“液体蛋糕”的美称。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对黄酒都产生了极深的误解,认为黄酒就是“料酒”,是烹饪用酒,真的是这样吗?根据考古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殷商武丁时期就掌握了“霉菌”生物繁殖的规律,已经能使用谷物制成曲药,从而酿造出黄酒。到了西周,人们的酿造工艺有了进一步发展,《汉书食货》记载:”一酿用粗米二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这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用稻米曲药酿造黄酒的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