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十多年来我拓印了好多份四处求教,土历史专家、文化站干部,就连吴新庆老师也请教过。但是就是没一个人认出这些曲子是咋回事儿的!”“玩了半辈子唢呐到现在还在“倡手”这个级别徘徊,要不是你说梦到了吴老师我都怀疑这上面说都是假的!现在亲眼看到你能达到“乐士”的级别,老怀甚慰呀!
《荀子.礼论》中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这些话虽然具有一定的思想糟粕,但其中蕴含的“孝道”却影响了中华文化几千年,让上至权贵、下至贫民,都以隆重的葬礼来彰显对逝去亲人的情感。
竹唢呐表演(资料图)封面新闻记者 罗轩 摄影报道在四川达州大竹县,无论是民间的红白喜事,还是官方的重大节庆活动,有一种乐器都会登堂入室,为大家带来听觉上的享受。这种乐器就是竹唢呐,其形状与普通的唢呐无异,但因其制作材质为竹子,故称“竹唢呐”。
封面新闻记者 王越欣 李庆 图据受访者2月26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往年这个时候,眉山丹棱人杨家文便会带上唢呐,早早出门,在“闹花灯”时表演丹棱唢呐。可今年,杨家文却没有表演成。“因为疫情原因,今年都没有闹花灯了,所以就没有表演。”杨家文说。
前言都说娘亲舅大,小时候一直不懂这句话的含义。后来等自己长大了,外公外婆老了甚至走了,我才慢慢理解:那个自己喊做舅舅的男人,成了自己母亲在未来岁月里最可依仗的底气。如果你没有舅舅,或者没有感受到这四个字的厚度,看看这个视频吧,或许你就有了新的感受。
核心提示: 陕北乡间,悦耳的唢呐声从远方悠悠然而至,灌到每个人的耳朵眼里。瞥一眼周围的老人,微闭着双眼,仿佛徜徉在本土本色的草根民乐海洋中。睁开眼睛再看,一支虎气生生的结实后生组合的唢呐班子,正给前庄上娶媳妇哩,吹吹打打地进村了……陕北唢呐,就属于这片黄土地。
唢呐艺术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曲目繁多,旋律优美,高亢激昂。从开始学到的10个曲调,边吹边找人学,曾经找了名师拜师学艺,到现在能吹50多个曲调,自己也写得有30多个曲谱,存放在咸丰县博物馆,这种曲牌只有民间才有,有调无词,只供演奏。
农村中的讲究很多,不少祖上流传的规矩依旧流传至今,尤其是红白喜事上更是如此。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的攀比现象多了起来,近年来酒宴上铺张浪费的情况愈发严重,特别是白事,一场丧宴花上10万元很正常,尽管不少人抱怨,但为了面子只能咬咬牙,生怕自家的白事档次低被人笑话。
唢呐是镇原民间器乐中的一种主要乐器,其历史悠久,声音浑厚嘹亮。镇原唢呐与外地唢呐在制作材料上有很大区别,外地唢呐管以木、竹为原料,镇原唢呐管则用熟铜精细制作,其管杆长,喇叭大,音质宽厚雄宏,音色悦耳动听。
文| 李焱唢呐,作为一种民族吹管乐器和流传甚广、技巧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宛西一带尤为盛行。一支小小的唢呐,历经沧桑,见证了民俗、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变迁。唢呐,俗称“嗽叭”、“响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州一代又称作“嘀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