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唐出发,经过双叉岭、五行山、观音禅寺、高老庄......到大雷音寺,通天河遇鼋湿经书……在扬子晚报少年志融媒平台联合扬子读写网共同推出的“阅读向未来·2023少年志‘好书推荐官’”征集活动中,南京市天妃宫小学五年级的陈一诺同学手绘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线图令人眼前一亮。
公元618年,隋帝国爆发了战争,战火很快烧到了洛阳。玄奘来到都城长安,当时的寺院已经破败不堪。玄奘选择南下,开始了他七年的游学生涯。七年时间里,玄奘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国家。他勤奋地学习佛教典籍,努力理解佛教精髓,也访问了几乎所有的高僧大德,试图彻底地读懂佛法。
上海平和双语学校十二年级的吴羽苓,近日收到了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东方学系梵语专业的预录取通知。这引起了人们的惊叹,其一是因为老牌名校向她抛来橄榄枝,其二是青春少女竟然选择了梵语——什么是梵语?记者查询到:梵(fàn)语,印度语言之一。
#历史开讲#一天傍晚,一个13岁的少年,徘徊在大理寺官府门口。唐朝,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他有冤屈要伸吗?大理寺长官郑善果出来询问他,他竟然回答说:“我想出家”。郑善果这才明白:大理寺刚进行了一次招考。隨炀帝下诏,要在洛阳剃度十四人出家为僧。
本文作者黄强玄奘出家后,在慧日寺成了一个小和尚。早读经,晚修行必修课,对佛经,玄奘并不陌生,尽管年纪还小,接触佛经却不是一天两天的,对佛寺生活,佛教人生更是向往。在寺院里,玄奘聆听德景法师讲授《涅槃经》,向从严法师学习《摄大乘经》。他研读经文,非常用功,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题:取经·致富·绿色:丝路精神的青春传承新华社记者马欣然、程楠初秋,黄河几字弯以西,巍峨祁连雪山和苍茫沙漠绿洲被一条形似玉如意的狭长地带所勾连,南北遥望,相映成辉。这里是丝绸之路要道河西走廊。
少年玄奘的奇幻漂流。“那么,是一只猴子、一只猪、一个苦行僧、一匹龙马,保护你去西天,取回真经?”他虽然已经年过四十,经历西域天竺的千辛万苦,却仍然面如冠玉、肤若凝脂,目光清澈,雍容大度,脸上没有一丝皱纹,仿佛还是十六年前从长安出发时的那个翩翩美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