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9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最近几年,国内频频曝光的科研经费腐败乱象,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国家有关部门一方面要求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一方面鼓励高校科研人员要多出成果。高校科研领域的问题正在一一改正。
小小的“启明星”,老师搭台,学生唱主角。50多位学生的三年心血,这颗微纳卫星背后的故事也耐人寻味。研发“启明星”的点子来源于一次学生的论文答辩,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巫兆聪教授回忆说,在答辩时,学生多次表达有很多新的想法,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数据去研究验证。
练洪洋每年的审计报告都着重对科研经费存在的冒名领取、借壳套现、虚开发票等问题进行披露。据媒体报道,过去数年间,全国科研经费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于科技研发的,60%都用于开会、出差等。应该说,这些年来,我国对科研投入巨大,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国。
近日科技部通报的巡视整改问题中,包括7名教授套取国家科技专项资金2500万元。科研经费是个筐,什么费用都往里装?根据科协的调查,下拨的科研经费中只有40%用于科研项目本身。找各种发票、车票报销套取经费;伪造项目合同骗取经费;以学生的名义冒领劳务费;财务人员顺手牵羊。
本报讯 湖北省近日出台推进科技创新“新九条”。其中规定,科研人员除工资收入外,还将获得科研劳务收入、项目奖励等收入。其中,对承担省内企业委托研发项目的高校院所研发团队和科技人员,可在项目经费中获得科研劳务收入,最高可达团队使用经费的70%。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所谓“额内劳动”与超额劳动的区分是存在的,因而做课题从经费中获得部分报酬具有合理性。现在的问题是,这两种劳动之间难以划出明确的界线。如果说按“超额劳动”付酬理所应当,应得之酬与所付之劳相对应,那么甲乙双方的合同到此为止。
5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从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创新财政科研经费投入与支持方式等方面推出26条措施及要求,多个改革举措直击目前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痛点。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张立新采用支付临时工劳务费和虚增合同价款的方法,多次共计从学校骗取科研经费70.5万元,这些钱被张立新用于日常消费,还打着科研的名义购买了一辆越野车。日前,一中院对此案作出终审判决,以贪污罪判处张立新有期徒刑11年。
贪污课题科研经费3756万余元,中国农大教授李宁被判有期徒刑12年2020年1月3日,吉林省松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及同案被告人张磊贪污一案,对被告人李宁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百万元,对被告人张磊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不少人认为老师是个铁饭碗,有些人对自己的女儿说以后就去当教师,这份工作稳定体面、收入也不低。如果是即将高考的同学们可要加把劲了,现在即使是三本院校要求的教授本科学历也最低是双一流,所以本科学历是一道关卡,卡死了很多人!
近日,“科研经费六成用于开会出差”再度成为热门话题。以这句话为对象在百度精确搜索,找到相关结果约3,370个;模糊搜索,找到相关结果约80,600个。如果用稍宽泛的“科研经费六成”模糊搜索,竟然可以找到相关结果约151,0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