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荒诞派戏剧”的开山之作——尤涅斯库首演便遭遇冷落的《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可谓幸运得多,1953年1月首演后,仅巴黎一地便连演300多场,之后又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多个国家上演,长期以来经久不衰。
在我看来,《等待戈多》是一部披着“荒诞“外衣,内核却是教会我们与世界和解的一部作品。混沌的世界,隐喻人类生存场景的荒谬性荒诞原本是被用来描述事物或人的不合乎逻辑。荒诞派戏剧是由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文学”发展而来。
近期在家休息,追剧看番找不到意思和生活的重心,想起外国文学史里的《等待戈多》,以前课本里提到总觉得就是荒诞的玩意,就是一战后无聊人们的消遣,后来了解后才知道剧作成名是合理的,作家贝克特可算是大师,才华横溢创作了等待戈多成为传世的杰作。
近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个漫画。《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悲喜剧,1953年首演,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
作为中西方文化的精粹,《茶馆》和《等待戈多》无疑都为后世提供了震撼人心的精神启迪。本文将从《茶馆》和《等待戈多》分别表现出的中国传统戏剧和西方荒诞派戏剧的特点入手,首先比较二者的相似性,之后分析二者的差异性,最后就二者各自独特的特点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