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缬沙坦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脂代谢,缓解心力衰竭,预防房颤电重构,逆转左室肥厚,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蛋白尿,保护心血管和肾脏,长期规律服用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尤其
高血压是发病率最高的心血管病症,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12—2015年全国高血压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3.2%,而2002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18%,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现出增长趋势。
缬沙坦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线降压药,属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主要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II的AT1受体,舒张血管平滑肌,抑制醛固酮释放,减少水钠潴留,发挥降压作用,口服后2小时产生降压作用,降压作用可维持至少24小时,需要2-4周才能达到最大降压疗效。
缬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剂类的降压药物,这类的药物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血管紧张素2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降压作用,在降压作用之外,还具有心脏和肾脏保护作用,可抑制心肌细胞过度增殖和纤维化,延缓心室重构预防心肌肥厚,可改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预后,是合并慢性心衰患者首选的降压药物品种,缬沙坦还可以减少蛋白尿和微量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一线首选降压药物,因此,沙坦类特别适用于合并了冠心病、慢性心衰、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
沙坦类降压药属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线降压药,主要通过与血管紧张素II的AT1型受体结合,使血管紧张素II从受体结合部位上解离,从而同时扩张动静脉血管,抑制醛固酮释放,促进水钠潴留排泄,降低血压。
缬沙坦氨氯地平属于单片复方制剂类降压药,由缬沙坦和氨氯地平两种降压药物组成,缬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剂类降压药物,这类药物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具有收缩作用的血管紧张素2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发挥舒张血管的降压作用,氨氯地平属于钙通道阻滞剂类降压药物,这类药物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组织钙离子内流进入细胞内所触发的兴奋收缩偶联,直接舒张血管而降压,两种药物的降压作用靶点不同,机制各异,联合使用能发挥协同降压作用,此外,氨氯地平这类钙通道阻滞剂扩张动脉的能力强于扩张静脉,会导致血液在动静脉交界处的毛细血管内滞留,静水压升高,水分渗出至周围组织间隙内,引起局部组织尤其是下肢水肿,而缬沙坦等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可均匀扩张动脉和静脉,缓解氨氯地平引起的水肿的不良反应,氨氯地平等钙通道阻滞剂扩血管作用会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心率加快,而缬沙坦类药物可抑制RAAS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减慢心率,可缓解氨氯地平升高心率的副作用,因此,缬沙坦氨氯地平这种降压药物组合,不仅在降压效果上可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还能抵消一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谓降压药物联合治疗的黄金搭档,也是各国高血压指南推荐的一线联合降压方案。
缬沙坦是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结合,减少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可扩张血管,从而降低血压。缬沙坦是氯沙坦之后的第二个沙坦类降压药,96年上市,是临床应用较早的沙坦类抗高血压药,其不仅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对心力衰竭方面的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
首先,血压130/90,虽然收缩压正常,但舒张压达到了90,也属于血压高的范畴,这样的高血压,如果是年轻人,先不要急于服用药物降压,首先应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减重,健康饮食,合理运动,疏导紧张焦虑情绪等,若经过上述一系列生活方式的调整血压还是这个水平,就需要服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了。
缬沙坦是一种口服有效的特异性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它选择性作用于AT1受体亚型,产生对血管平滑肌和肾上腺等的药理作用。成人:口服,一次1-2粒,一日1次,进餐时或空腹服用。遮光,密封,在 30摄氏度以下保存。
但什么时候吃效果最好,最能控制住自己的血压,大家不是很清楚。1天吃1次药且早晨的血压更高一些的患者,建议你起床后就服用降压药;1天吃1次药,但下午血压比较高的,可以等到午饭后再吃药;一般,不建议放在晚上或睡前服药,以免出现夜间低血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