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 宋杰 | 北京、上海报道有朋自远方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来到中国旅行工作,也在这里生活定居。目前,已有近百万的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居留。他们为什么选择“家在中国”?当外国人“遇见中国”,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掌上春城讯4月9日,人民网发布题为《新时代,我在中国|法国高管潘伯良:每天在昆明看日出》,讲述一位来自法国的潘伯良,在昆明定居近10年,深度体验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他说,选择来中国,不只是因为工作,更多是出于对中文、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如今,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人生活的标配,大大提升了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便利度。随着中外人员往来进一步密切,外籍来华人员是否能方便地在中国支付、消费?他们遇到过哪些困难?又得到了哪些帮助?如今体验感如何呢?来自刚果(布)的留学生格雷·博凯特,现在在湖南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德国《经济周刊》3月26日文章,原题:“在国外工作”系列第33期:中国 从汉诺威到上海和新加坡,阿图尔·莱希纳在亚洲生活工作了4年。他在专访中谈到刻板印象、文化冲击和办公室午睡文化。作为你们公司第一位在上海的外籍人士,你与当地中国同事的合作如何?
儿子大雍读高二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中澳交换生体验项目。在他前往澳大利亚学习生活了一个月之后,我们家住进了一位17岁的澳大利亚少年劳科伦。入乡随俗,大雍送他一个颇具民族特色的中文名:大花。白天两人同去学校上课,放学后一起回家,带他体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当我在工作时乘电梯(办公楼外资公司居多)看到一位化妆良好的中年外国(白人)妇女时,我在上海对我哥哥说:这个女人有点老了,身材很漂亮。当她在地板上时,她突然转过身来,用上海话说:谢谢你的赞扬。给我们留下了一张失望和沮丧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