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步兵炮是典型的小个子大威力,全长为3米,高度为64厘米,全重200公斤,首先这样的长度和高度,有利于其隐藏,在一般的庄稼地和灌木丛中,只要稍加构筑阵地,就可以很好的隐蔽起来,不管是打伏击战,还是攻坚战都可以将炮拉到最前沿,可以说是攻防兼备。
日俄战争中,日本陆军被俄军大量装备的马克沁机枪打的溃不成军,损失惨重,战争结束后,日本军方高层总结战争经验,决定为步兵配发支援武器,以便步兵能在无炮兵支援的情况下,也能对敌方机枪阵地等一般性防御工事实施压制。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能够有效对付战壕里士兵的迫击炮已经成为众多国家关注的对象,由于日本早在日俄战争时期就尝过俄国简易迫击炮的厉害所以对迫击炮的重要性很清楚,但是日本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日本认为传统迫击炮射程近、精度差,如果要催一些目标需要浪费太多炮弹,正是因为这一点在一战后欧洲各国对迫击炮进行研发时日本却热衷精度更好的山炮,在结合了迫击炮的特点后一款性能平平却格外适合亚洲战场的步兵炮诞生了。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兵器陈列”展区,收藏有不同时期缴获的各型火炮,有些型号在人民军队发展历程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有1门是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战斗中缴获的日军九二式步兵炮,该炮口径70毫米,炮身77厘米,放列长208厘米,行列长220厘米。
古往今来,都说“一寸短 一寸险”,可是在“二战”的中国和太平洋战场,却有这么一款其炮身长度仅72.3厘米的火炮,被日军下发到大队一级作战单位,可在2785米开外对步兵、轻重机枪、碉堡工事实施打击!关于92步炮有很多称呼,网络上也有颇多讨论。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就深感缺少重型炮兵火力支援,加上当时朝鲜半岛山地地形限制,而我军作战多以运动战为主,后勤补给能力也非常有限,机动灵活、便于携行的日本92式步兵炮便成了志愿军最主要的炮兵支援武器。
“一寸短,一寸险”日本造92式步兵炮,1928年11月开始研制,1930年3月完成样炮试制,1932年7月设计定型,大阪陆军兵工厂和名古屋陆军兵工厂共制造3000门以上。1932年是日本纪元2592年,昭和7年,所以命名为92式步兵炮。
二战期间,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在局部地区占有相当大的优势,但在美军的眼中,基本就是破铜烂铁。不过,日军也有两种设计思路新颖,在作战中颇为实用的武器受到美军些许好评,一个是被称作“超轻型迫击炮”的掷弹筒,另一个就是轻便灵活、用途广泛的92式步兵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