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按人口对国内城市的划分,中央直辖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被定义为特大市,共20个城市,人口在五十万到一百万的城市被定义为大市,共34个城市,人口在五十万以下的被定义为中小市。
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城市分类,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现在重新看这个榜单是不是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当年很多排在榜单前面的城市,现在都已经没落了,比如沈阳、哈尔滨、长春、兰州、贵阳、齐齐哈尔、鞍山、包头、太原等。
记的那时咸阳最繁华的地方是离火车站几百米远的北门口及中山街,那里也是咸阳的老城,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商店,食堂,医院,学校和各机关单位,而老城边上渭河滩上的渭滨公园是印象最深的,虽然园里只有两匹狼,一群猴和几只花孔雀,但对于当时物质文化生活皆匮乏的农村孩子来说,进城逛公园却是一年中最向往的事情。
在翻看某乎、某音等平台,很大一部分网友对太原的评价都不太友好,甚至不太正面,在笔者看来却是不太客观。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细数很多网友所不太了解的太原。话不多说,上图!七十年代太原大街太原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是这样的!
一、城市化的本身逻辑所谓城市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考察其定义,都离不开两点,一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吸引了人口的积聚,二是由于人口的积聚形成了大规模的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也正是出于这两点核心特征,反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虽然漫长复杂,可以看到城市化基本上是以市场和自治为基础。
我国7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规模也扩张迅速。尤其是随着经济建设、工商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规模的提升,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大中小城市发展齐头并进、各城市城区人口膨胀了好几倍。1949年我国城镇化率仅只有10.
上周,对70年代城市划分做了一个简单说明,引起不少评论和疑问,为什么当时东北的较大城市居多?“一五”时期,中国与苏联和东欧国家商谈,引进156项重点工矿业基本建设项目,史称“156工程”,工程起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初,持续约十年,直至中苏关系破裂为止。